「專」言中醫:說話養生之道

「專」言中醫:說話養生之道

自古以來,寡言少語、深藏不露等特質都深受推崇的中華文化,中醫名家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邈,亦有「多言則氣乏」一說,要求人們莫多言,宜少語,少語可使氣得以充養,反之則令氣耗散,可見說話習慣與養生有着一定的關係。
中醫認為說話過多會耗氣傷陰,耗氣令人易感疲倦乏力、語聲低微,有如工作上須多說話的人,下班後總會感到疲倦而不欲張口說話。陰虛則令人口乾舌燥,陰不斂陽則虛陽上浮,心情不能平靜,影響睡眠。
長時間習慣高聲急促地說話,或經常處於亢奮狀態,過喜會使心神渙散,導致神不守舍和無法集中精神。過怒則令肝氣上升太過,易見頭部脹痛、高血壓、中風等問題。
說話過多、過促、聲音過大皆可影響健康,但是否活在圖書館中,不言不語就是養生?其實不然,人體之氣有升、降、出、入的運動,即有開合、有收放,有些人過份追求寂靜,極力壓抑自己甚或他人說話,令氣機只合不開、只收不放,不但對自己及周圍的人造成壓力,更令身體的氣流動不暢,引起氣滯、氣鬱的情況。人體的血和水份均需氣來協助輸送,故氣滯氣鬱則易生痰濕瘀熱,易見各種情緒病、失眠、胃病,乃至癌症,可見適當的宣洩對健康的重要性。
中醫推崇寡言養生,更重視陰陽平衡,動靜兼容。說話過多、過促、過吵,固非好事,但過份的壓抑亦非明智。平素心平氣和,以自然聲線與人交談,既不會過份耗氣,又能暢通氣機,方為養生之道。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丁疎中醫師
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