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DSE放榜的日子。之前,在不少節目當中,都見到有專家教路,講解報考大專的攻略。
我不會說這是香港獨有的現象。記得差不多四分一世紀前,我也走在相同的路上;在美國也有成行成市專門教人如何進入大學,由公開試到申請大學的一條龍服務,甚麼Kaplan、Princeton Review,都是每年上十億美元計的大生意。香港的名師補習社,其實是小巫見大巫。
「教育商品化!」有很多人義正詞嚴地鞭韃教育的淪落,覺得教育應該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修行。但我覺得,更貼切的比喻,應該說這些補習社和報考大學的攻略,更似教人如何獲得政府發牌的顧問公司;熟悉飲食業的朋友就會知道,市面上有些由裝修到申請食肆牌照的工程顧問,就是靠政府的制度生存。
要知道,這些公司不會令食肆的食品水平更高,也不能肯定食肆更加賺錢,他們能夠做的,就是保證你能夠拿到那一紙營業執照。當然,那營業執照,也不保證食物服務到達米芝蓮星級,更不包賺錢。大專的一紙文憑,在好多人心目中,就好像那食肆營業執照。
不,甚至連營業執照也不如。「無張大學文憑睇門口,邊個會請你?」許多人都這樣說,但我不這麼認為;我最擔心的是,主流的想法,將大學文憑視為能力的象徵。其實,邏輯上,有能力的都拿到文憑,有文憑的不代表都有能力;這是基本的常識,大多數僱主心知肚明。
各位同學,我只想告訴你們,你們以芳華正茂的光陰去換取一紙文憑,可惜文憑的半衰期,卻只有一年半載。當你們踏入社會之後,教育那一欄就即時貶值;有人會不斷嘗試填滿這一欄,收集一張又一張的文憑。可是,經驗告訴我們,識人也要識字,能力也比資歷重要。
學習,一定是有價值的,但是將教育等同學習,驟耳聽來兩者好像沒有問題,但捉錯用神就是捉錯用神。鼓勵每個年輕人多讀經濟書,不等於建議所有人都報讀經濟系。正如有不少人手上的股票其實是彩票,文憑是投資還是消費,最終是心態決定命運。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