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樁有先例 鉛水足為鑑(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短樁有先例 鉛水足為鑑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民主黨驗水後在上星期揭發啟晴邨水樣本含鉛量超標,民協聲稱今年二月已發現樣本有問題,民建聯蔣麗芸則自稱收到匿名信故已啟動檢驗……三黨發功,結果是全港公屋人人爭相要求由驗水提升至驗身!
特區政府搞出這個公關大災難,過程中由於沒有一個環節做得符合人性人情,遂令市民本來可以由疑中留情靜觀其變迅速變成先大驚小怪後驚慌自救。
房署其實有備而來,第一天正式回應已把水務署「拉落水」,兩個部門同時強調樣本符合世衞標準,第二天政府發稿再強調符合標準,第三天始承認情況不正常,第五天發新聞稿才首次承認水喉駁位有問題須更換,第六天正式證實超標。在此期間,政府一再派出醫生權威人士安撫全邨居民,強調飲用少量並無問題,但這些專家意見對政黨全無作用,居民亦找不到理由相信或支持政府。
另一方面,記者亦私下質疑為何房署對公開涉事的承建商顧左右而言他,當日幾經追問才知道是中國建築工程,但翌日水務署即自行公佈同一水喉匠還負責另外四條屋邨,令公眾的注意力由中國建築轉移至這位「未審先判」的違規者。短短六天時間,房署繼十多年前的短樁事件後,又再掀起一次全民怒吼的鉛水風波!
當年的短樁問題,由於肇事樓宇尚未建成,因此沒有人即時直接受到影響,房署除了馬上停工,只需聘請專人覆檢其他由同一承建商負責的樓宇及承諾監察其他已建成樓宇的沉降指數,即可令公屋居民放心,其餘須對公眾作的交代,便只有問責及索償兩大跟進工作。為了表現調查的公平及透明度,房署邀請了前匯豐銀行主席施德倫領導多位社會知名人士及專家組成小組,事件最終導致房委會主席王䓪鳴主動問責請辭,承建商本欲申請在港交所上市,結果亦成泡影。
政府明顯希望事件能迅速降溫,但肯定事與願違,因為民建聯已公開要求全港公屋驗水,如果繼而發現同一位水喉匠也有負責私樓工程,後果將更難預料。如今房署安排的送水、供水、驗水三部曲,只能解燃眉之急,至於含鉛超標原因、解決辦法及問題的規模,公眾可謂完全蒙在鼓裏,政府亦無法在短期內提供可靠答案,因此不論問責或賠償的調查均不可能盡快展開以息民憤!
政府如今的唯一回應口徑,是會盡快找出問題源頭成因、以及責成負責的部門單位,因此全城當下均在找尋始作俑者的水喉匠,看他對闖下這個彌天大禍有甚麼自圓其說的解釋。本文見報之日,也許一個跨部門的即時跟進小組經已組成,因為這是另一個有效的緩兵之計。這個小組理應包括房屋署、水務署、衞生署、醫管局(負責驗身)等執行部門,最好還有大學及中毒中心的代表,小組的工作範圍及進度應盡量公開,如讓居民能更加安心,政黨亦不致「有機可乘」。

房署卸責難脫身

至於問責及處分等問題,雖可留待日後跟進,但運房局局長張炳良既然同時身為房委會主席,理應自動避席,避免予人「自己人查自己人」的印象,至於能否找到一位具公信力的權威人士出任,以及問責(由外人負責以示公平)及處分(按內部程序執行即可)應否分途分期展開研究,還要看小組主席的決定。
鉛水風波調查工作最難執行的部份是問責,因為倘若只把責任歸咎水喉匠,則公眾反應一定甚大,到頭來不單房署難以脫身,甚至連水務署也不會放過。
至於賠償部份,即使證明市民飲用食水含鉛成份不高,但還需證明飲用時間有多久,加上政黨一定會誇大其事,要求政府長期跟進,因此政府必須動用所有專家,去證明市民健康完全及長期不受影響,否則集體索償的機會甚大。
房署有過處理短樁的經驗,當知涉及數以萬計公屋居民安危健康的炸彈從來不易拆解,所以運房局常任秘書長應耀康一知問題鬧大,馬上已現身解畫,因為常秘雖份屬公務員,卻毋須為問責而辭職,但房委會主席有過請辭先例,如果鉛水風波越鬧越大,不論房委會主席或運房局局長面臨的壓力也將會越來越大,常秘既是他的首席同僚,自會奮力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