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福堂同窗會 - 鄧達智

何福堂同窗會 - 鄧達智

當年何福堂書院沒似一般學校以金字塔去蕪存菁手法,目標做好一盤會考好成績,為校爭光。很人性化,中一六班、中二中三各五班、中四中五分文、經、數、理四班。不少同學五年共成長,感情比家中兄弟姊妹還要密切。
我們幾個很幸運,幾廿年同學仍舊常相約會,飯聚聊天,不是一兩個,而是四男二女六個,加上其中三人伴侶甚至兒女,聚會六至十多人,熱鬧,真摯平常福祉。
Form 3E班三名同齡少年,比當時一般平均高度高出許多,上下課穿過校舍禮堂足球場很有點風景,並非自我感覺良好,懵懂少年還未自覺,是Kat小姐後來的證實。
不止我們六人,還有體育健將阿雄、尋覓失散中心影儀、文靜話梅、斯文靚仔蚊治。後來升班分科,好友堆中只我一人分入理科班4D, 隨後那年走得較密是另一幫書友。
中四之後,托祖父鴻福讓我略早出門上課享受闊天空。按正常道理,同學隨後出國的出國、升學的升學、工作的工作,三年內流失九十個巴仙,待至大學畢業、婚嫁、養兒活家柴米油鹽醬醋茶、知交漸零落。
過去年多,同學發起網絡群組,何福堂舊生國外繼續學業爾後移民定居比例非常眾,搞手阿詹,竟然去年十一月一舉搜出六十多人,一級四班一百六十人左右近40%出席率,好不厲害!在書友明仔家業深井陳記餐聚。可惜身在克羅地亞,未克出席貼上名牌,方便從少年到壯年再未見面同學相認壯觀場面。
Kat小姐(Popeye)、Annie(馬騮?女孩花名,有點過份是不是?)、烏龍、牛仔、阿平與我六人,中間各奔東西,各有前途,除天意緣份,重要有賴Kat小姐,一條心的Organizer將大家穩住陣腳,無論去得多遠,只見小小生機,都不叫友誼流產。聯繫網絡那止我們幾人?阿平的乾媽、阿雄父母與姐、牛仔一家人、Annie的丈夫兒子、離校後一直隱居長洲當公職人員的烏龍、我倫敦三姐與新界母親生前死後甚至三姐遺下的兩名幼女……都入了她的數,揹起大可不用負的友情勞心勞力銅鈿付出。
數年前二人相約溫哥華,尋訪獨居阿平,情景猶如劇作家Lillian Hellman甘冒猶太人身份前往戰時柏林探望摯友Julia,光景好幾分賺人熱淚。阿平回來了,老友相聚在家鄉,群組「講飲講食」,保持近距離對話。(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