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打孖展觸發大跌市,國家機器傾巢而出救市,券商出動「為國接盤」,就算今次暫時穩住跌勢,中證監要求私營機構執行國家政策,券商價值大打折扣之餘,隔岸觀火的內銀可能「躺着也中槍」。
內地21間券商上周動用股東資金,成立1,200億元人民幣「平準基金」,買入藍籌ETF維穩,上證指數4500點以下自營股票盤不減持之餘,更伺機增持,又推動回購股票,及要求大股東增持公司股票。
凸顯系統性風險
陳年計劃經濟(planned economy)操作,犧牲企業經營自主性,違背市場原則,券商成為國家機器一部份,短期難免導致投資者信心流失。
股災凸顯系統性風險,當局自然更加警覺,一直只聞樓梯響的銀行業混業經營方案,原本進度已不快,國務院上月底通過的新修訂案,只撤銷75%存貸比上限,混業經營未在修訂案內提及隻字片語,內銀雖對此方案有憧憬,但經股災一役打沉,隨時放慢腳步,穩住券商前景。
所謂混業經營,即銀行可以從事投行業務,其廉價的資金來源將會對券商構成威脅。目前商業銀行法條例禁止內銀混業經營,採分業經營監管模式。江蘇證監局早前批准交行(3328)收購內地券商華英證券33%股權,僅是特批先例。
混業經營有其風險,尤其是確保防火牆分隔得宜,1929年美國華爾街股災及商業銀行失效下,1933年立例要求商業銀行與投行業務分隔,免存戶資金填股市黑洞,這亦是摩根士丹利及摩根大通分道揚鑣原因,惟條例91年又被撤銷。
08金融海嘯後,英國監管當局為防範這個風險,要求英國銀行零售銀行與投行分隔(ring-fence),滙控(005)等英資大行正落實規定。
假設內銀一早持有券商牌,並經營投行業務,甚至協助為國接盤,以內銀企業管治水平,能否成功分隔零售及商業銀行資金風險,實在成疑。換個角度,分業經營實有助金融危機惡化速度放慢,未來如何確保混業經營後,風險不會增加?當局或要好好說服市場。
記者:周家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