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逃出匱乏的羅網 - TC

What we are reading:
逃出匱乏的羅網 - TC

露宿者告訴大記者Nick Kristof,他的單親窮媽有毒癮,親眼見哥哥被槍殺,5歲中槍留下臉上疤痕,10歲食煙,13歲被捕,8年級輟學。今年才20歲的Jackson Phillips一生和貧窮、罪惡及毒品搏鬥,但他願意對自己的不幸負責。他知道,不改變自己,無法改變命運。
沒有人選擇貧窮,但「經歷過他童年的創傷,誰能為自已作最好的打算?」專注貧富不公議題的Kristof看到,貧窮絕非咎由自取,但社會提供脫貧機會之時,必須正視個人的選擇和厄運之間的因果關係。
屋漏兼逢連夜雨,只因沒有未雨綢繆。可是,身處捉襟見肘的環境,誰有心力為未來籌劃及坐言起行?在年初出版的暢銷書中譯《匱乏經濟學》中,學者穆蘭納珊及夏菲爾提出,貧窮不單是物質上的匱乏,更會落井下石,向大腦徵收「頻寬稅」,影響認知功能,佈下「匱乏羅網」,令人難以脫身。

兩位行為及認知心理學界新星對「匱乏」的研究,被諾獎得主Kahneman譽為「前所未見的心腦並用典範」。兩位學者設計連串嚴謹的實驗,發現印度蔗糖農夫收割前靠借貸度日,季節性的匱乏足以令智商下降13點,效應和缺睡一整天相等;美國新澤西州商場的遊人則在誘導下為千多美元的修車費煩惱,智力同樣地下降,惟富人例外。
原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都要付出沉重的認知頻寬稅。作者通過標準測試,發現匱乏能削弱決策、節制和計劃等認知能力。在「憂柴憂米」的環境,窮人應付卡數和水電雜費已是沉重的負擔,即使各種福利救濟放在眼前,也無心力理解及填表申請。統計發現,2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不定期服藥,令病情惡化;印度農民無視可大幅增加產量的除草農活,周而復始地付高息應付可輕易解決的現金周轉……種種認知能力造成的困境,都和「頻寬稅」有關。
最終,匱乏是一種令人視野狹窄的思維。當我們只顧救火救急,借更多的錢或時間,現在必須做的事都被排斥到視野之外,沒有思維空間為將來打算。但意外一定會發生,沒有空餘就沒有應變的空間,遇到打擊就會一沉不起。即使在充裕期間,被匱乏主導的思維亦只能顧及眼前困境。所以,一旦身陷匱乏的羅網,很難脫身。
特別是貧窮。怪獸家長的子女精力匱乏?放棄拉丁文班就可脫苦海;家中雜物令空間匱乏?運用近藤麻理子執屋大法,一次過重光。但Jackson Phillips不能心念一轉就終止露宿,他需要社會的支援。可是各種扶貧計劃往往徒具形式,窮人不能受惠。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再培訓課程,若以傳統方式授課,窮人在「頻寬稅」的壓迫之下有各種原因隨時不能追上,就要中斷。只要明白匱乏的整體真相,就可以作出微調。
本書作者呼籲,社會必須認識匱乏的全貌,才能幫助窮人逃出其羅網。對個人而言,本書亦充滿實用智慧,帶來的驚喜可比擬《異數》及《快思慢想》,無怪評論一致推崇,Kristof認為是「非常重要的書」。

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