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發展鐵路沿線物業有悠久的歷史,這模式亦用於內地,可惜最近高鐵超支203億元,更有可能爛尾,要賠上了龐大的社會成本,這模式似乎不合時宜,否則不會一方面會出現多條鐵路延遲通車,而物業發展卻如日中天,如高鐵總站旁邊的住宅發展已差不多完成,但高鐵總站仍是未見起色。
政府剛委任馬時亨為港鐵的新主席,在其聲明中沒有特別提及物業發展,反而着眼於其鐵路建設及營運,現任主席在聲明中同樣把物業發展輕輕地帶過,可能大家也心知再高舉這個港鐵物業發展的模式會令受鐵路中斷或延遲通車而受影響的市民更為不滿。
203億元約是香港特區政府每年收入的6%,當年霸菱銀行的利森因違規交易令銀行損失十多億美元而倒閉,這次高鐵的超支更為嚴重。相信很多人也不會接受這個港鐵的物業發展模式了,應該交給私人發展商處理沿線的物業發展,而不用加入港鐵這中介人,原因很簡單,作為大股東的政府控制不了港鐵,而港鐵的物業發展並未為乘客及社會得益,反而害了社會,害了國家。
當港鐵沒有物業發展時,它不會倒閉,因為它仍然擁有現時的物業,而把現時的物業出售也是可行的做法。港鐵其實是一間優質的企業,有很高水平的員工,只是在一些不稱職的領導人下,忘記了自身主要的業務是鐵路的建造及營運,而不是與發展商爭一日長短的物業發展,近年更把這業務奉若神靈,像把正統的教義邪教化。若政府在新的預算案或施政報告中宣佈港鐵重回鐵路的發展,我不感奇怪。
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