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逾百的士司機發起行動,慢駛往政總,抗議Uber等打車App,引入白牌車、客貨車等「搶飯碗」,要求當局嚴厲取締,揚言一旦不獲正面回應,不排除發動罷駛甚至堵路,網民洗板一面倒奚落的士司機。其實這絕非單一地區事件,而是世界性現象。特別中國各地今年發生多宗同樣事件,逾千的士司機罷工,包圍市政府,多處交通大擠塞,要求政府取締打車App,抗議各種專車、快車低價搶生意。法國、台灣等早前也發生業界抗爭。其實,早在去年,有先見之明的人,不少3已預見服務業「觸網」後(即是現在的所謂「互聯網 +」或O2O),將出現大量此類爭議(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403/18677584 )。
自從總理李克強兩會喊出「互聯網+」口號後,各級政府、電商、傳媒,都大肆宣傳,彷彿這是在新常態下的唯一出口。不過,的士抗爭正好證明了「互聯網+」其實有辣有唔辣,是把雙刃劍。包括筆者在內,大家都看到「互聯網+」將會顛覆各行各業的趨勢。但在「互聯網+」大躍進的中國,這兩年簡直一日千里,例如的士業已經嚐盡整個full circle的甜酸苦辣、變得面目全非。當然香港的士業也正式感受到新潮流的壓力,相信行業大洗牌不會太遠,拒載、兜路等惡司機被淘汰再自然不過!
筆者上年曾撰文評論,自滴滴、快的掀起燒錢大戰後,的士行業生態開始急速出現改變,所有司機變得越來越依靠打車軟件,而隨着專車、快車(大家當然知道,其實是在打車App掩護下,遊走法律灰色地帶的租車公司、白牌車、業餘司機。前者專門接商務客、後者接短途客)的崛起,傳統的士司機的生計,正逐步被蠶食,前後兩年時間,整個行業勢力平衡已然改頭換面。內地司機迅速由平台送錢巴結的對象,淪為弱勢群體!
在打車App出現前,的士司機是個講經驗、有竅門的行業,資深司機懂得在最適合時間,去適合的地方搵客搵大單,避過塞車高峯期,熟行不熟行,收入上可以判若雲泥。但在科技支援下,新入行、經驗淺的專車、快車司機,靠着打車App的定位系統,及軟件系統的支援,便能夠大量搶單,收入直逼資深的士司機,結果不管你主觀意願,司機都淪為系統機械指揮的接單工具,新手收入贏老手、盲拳打贏老師傅。
打車App剛剛起步的蜜月期內,不僅對於在交通繁忙時段截不到車的乘客是喜訊,對於新入行司機也是喜訊,並且滴滴、快的又慷慨大灑金錢補貼,於是人人高興,世上當然沒有長期的免費午餐,滴滴、快的在佔據市場後,年初合併,為了賺錢推出快車、專車。好了,過往早晚繁忙時段、塞車位置、偏僻地方等被資深司機視為「豬頭骨」的定單,在打車App平台協助下,一一被引進的白牌車填補。漸漸內地的士市場份額開始被專車、快車侵蝕。當然,乘客是不會管司機有牌沒牌,只要安全就OK,總之多了便宜的選擇、解決了問題,乘客自然開心。
新手輕易取代老行尊
就以筆者本人經驗而言,專車快車司機的確禮貌得多、等車時間短了、車費便宜了,又能夠有更多選擇,不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甚麼?君不見近幾天facebook、討論區,都是一面倒對香港的士司機喝倒采?數落的士揀客載水貨客、兜路、阻載、濫收費等惡行,民怨沸騰。打車App搶了的士生意,變相等於為市民痛快地摑了司機一巴!畢竟,這個行業弊病太多。
然而將心比心,對老牌司機來講,打車App確實是噩夢的開始。以往任意揀客的Good Old Day一去不返,現在被供應源源不絕的白牌車搶生意,被迫工作更長時間競爭。想轉行?又和出租車公司簽下長約,提早結束合約還要被扣萬計押金。
其實的士業只是一個開始,在「互聯網+」驅動下,新人依靠「互聯網+」外部支援,輕易取代老行尊的趨勢,將蔓延至各種服務業,今天被視為薪高糧準的專業人士,不知那一天,也隨時可能像今日的司機一樣被平台「機械人」化、甚至淘汰。不幸的是,這些行業的老技術人員很難轉型,勢將成明日黃花。所以,今日取笑的士司機的,也請想想自己是否五十步笑百步。至於的士司機,不服氣的話,盡可考慮順應潮流加入Uber革命行列。奉勸一句,請記得服務行業鐵律「顧客就是上帝」,今時今日這水平的服務態度,坐等時代淘汰!
無謂君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