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顧一個病人的經歷,她39歲時因姐姐患乳癌,所以進行第一次定期檢查。乳房X光發現,她兩邊乳房都有鈣化點,超聲波亦看見兩邊乳房有水泡,以及左邊乳頭有淺黃色溢液,有醫生建議她不如用手術割除鈣化點。
一般來說,健康女性進行乳房X光普查,大概12%會見到良性鈣化點,不一定代表癌症。所以有經驗的普查中心十分重要,如看到有懷疑的鈣化點,就應該局部按壓乳房作放大攝影,看清楚鈣化點的分佈,以診斷是否代表惡性鈣化點。這位病人的乳房X光,經放大後診斷是多數良性(BI-RADS 3),即代表癌症機會是少於2%,半年之後再照,診斷都維持BI-RADS 3,經過兩年觀察,都沒有改變,所以診斷改為BI-RADS 2,即肯定是良性。
由於乳房X光的問題,她亦做了乳房核磁共振,觀察乳房鈣化點的部位有沒有異常。結果是有鈣化點的部位沒事,反而另一個部位有不規則的影像,但活動(Kinetics)是第一類曲線(Type 1 curve),屬良性表現。
她算是十分有責任心(Conscientious)的病人,一年一次定期檢查,從沒間斷,乳房鈣化點表現亦穩定。3年後她再照核磁共振,發現以前所見的不規則影像大了,活動亦變成第二類曲線(Type 2 curve),開始有懷疑,需要組織檢驗。但她乳房太薄,不適合做針刺,於是切除懷疑的部位,病理診斷為乳腺增生,內裏有1.5毫米的非典型乳管及乳葉增生,屬癌前病變。這個情況向病人解釋了,囑咐她要密切監察。根據國際建議,要進行定期檢查,她每年做兩次檢查,一次乳房X光、一次核磁共振。
但事情沒有因此而完結。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bcf.org
香港乳癌基金會電話:2525 6033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