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廢墟攝影師用相揭破土地不足謊言 - 李八方

八方人物:
廢墟攝影師用相揭破土地不足謊言 - 李八方

從荒村、舊校以至無人片場,廢墟攝影師Sing Chan獨愛當中的寧靜,遊走在城市中鮮為人知角落,用鏡頭發掘無用之用。活於所謂土地供應匱乏年代,阿Sing不缺廢墟題材,全因閒置設施多不勝數,「土地係有嘅,但問題係冇善用到」。
以阿Sing所認知,廢墟多在新界,「一來偏遠,二來發展價值低」,但他亦拍下不少市區廢墟,「有啲係私人樓等重建,有啲土地就同政府有關」。他說市區有不少舊政府宿舍或辦事處,往往閒置幾年甚至數十年,「點解政府話冇土地,但市區甚至一啲旺區,會有一啲土地空置咗咁多年冇人理嘅呢?」

阿Sing走遍香港,用相機保留一段段廢墟歷史。鍾偉德攝

訪舊唐樓發現史料

要尋找大隱隱於市的廢墟,阿Sing除上網尋找,也會從報章中尋找線索,「有時報紙會講政府改土地用途,又或者係有計劃重建,呢啲都會話你知邊度有」。廢墟攝影有潛規則。阿Sing表示,因早幾年有自私攝友在廢墟倒水甚至放火,只為製造獨特的影像效果,因此同好間均有默契,不公開廢墟地點,「如果係透過自己努力去搵嘅,相信都唔會去破壞」。每到一個新地方,他都會盡量保存進入時的原貌。
但凡事總有例外,阿Sing早前曾到訪即將重建的舊唐樓,在其中一個單位中意外發意一批書信及相片,「原來個前業主同親戚都係國民黨軍官,打過好多仗,更加有人參加過諾曼第戰役」。他與同行者認為這些資料大有價值,於是聯絡專家整理及保存,「否則幾個月後就會送去堆填區」。

破落的戲院猶如停在往日,吸引廢墟攝影發燒友尋幽探秘。

荒村保留舊農面貌

探索廢墟多次,阿Sing曾遇到驚險場面,「試過入到間屋,聽到有蜜蜂聲,再睇吓原來有個人頭咁大嘅蜜蜂竇」,亦曾與野豬狹道相逢,「只要你唔理佢,佢都冇興趣理你」。他稱每到新地方時也要小心,如建築物有無倒塌危機,木樓梯有無腐爛等,最好是與伴同行,互相照應。
拍攝廢墟近4年,阿Sing在社交網站上開設群組「荒凝止息」與網友分享照片。他稱不少地方均有保育價值,如訪問當日到訪的荒村,「呢度保留咗以前農村生活狀態,可能保育吓做導賞團,可以畀𠵱家年輕人知道以前香港嘅生活面貌」。他與長春社合作舉辦相展,展出他鏡頭下的香港及外地廢墟,希望市民可關注保育問題。
■記者佘錦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