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鮮魚行學校,我首先聯想到的是午餐肉。
別誤會,這裏並無輕蔑不敬之意。翻查資料,原來梁校長那「書中自有午餐肉」的計劃已是7年前的事,至今卻依然深入民心。梁校長常勉勵他的草根學生知識能改變命運,而勤力就是前提。可是,香港就是有這麼一批學生,因為家貧,狹小擠迫雜亂,冬天太冷、夏天太熱,連一張做功課的桌子也沒有的時候,想勤力很困難,在父母長時間工作無暇照顧的環境下,要變壞卻很容易。
鮮魚行的小學生,要用勤力來爭取成績來改變命運,的確是比其他小朋友更難。7年前學校用午餐肉來換取同學交齊功課,到剛公佈升中派位有三成小六學生獲派英中,這對鮮魚行的團隊來說,真是一步一步印證出來的心血。令人印象尤深的是那位住劏房的任同學,小五才由內地來港,不通英語,兩年間成績全級第一,更獲派名英中,勤奮的背後讓人看得見那股志氣和毅力,由衷佩服!
家長圈中常常說學校有兩類,一類是教「好學生」,另一類是教好「學生」。前者在面試時已精挑細選,選好一批家境好、父母教育程度好、學習動機好、自學能力高的好學生入讀;後者則因為制度或現實問題,收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透過學校的教學團隊努力和循循善誘,把各類學生「教好」。
教「好學生」的學校,每逢放榜,自然曝光率急升。幸好我們的傳媒、跑教育線的記者,沒有忘記教好「學生」的學校,數得出的除了鮮魚行學校之外,還有同樣草根的元岡幼稚園,和遠在大嶼山的正生書院。幼稚園有呂麗紅校長,小學有梁紀昌校長、中學有陳兆焯校長,我相信還有很多人正在默默耕耘。梁紀昌校長退休了,他說過的「莫愧家貧,應教兒女早立志;莫恃家富,須防驕奢出敗兒」,若大家能時刻警惕,必有所得。
蘇菲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