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股災、報復式反彈、災難式暴跌等名詞確實有點令人心寒。星期三,恒生指數曾暴跌2138點,我和一眾大中華及新加坡的對沖基金經理一起進行了一個座談會:Hedge Fund Start Ups,講到在區內作「絕對回報」策略的可行性及對沖基金這行業的生存空間。金融市場,特別是股市的上落最令人困擾;內地官媒在星期二早上一句救市無效,真的是震散內地投資者的心靈。以波幅度計算,內地股票市場有約4|5%上落可說是等閒事,但對於一部份的金融操作者,升巿或跌市,也有潛在獲利機會。特權如何利用未公開的市場消息先「走資」永遠惹來爭議。「低層次」的煽情標題永遠吸引:股民損失慘重、天台重鎖以防有人跳樓等等,好像「丁蟹大時代」應該loop多幾次,甚至在內地各省各市播放,以防有人做儍事。坦白說,普通人百無聊賴入市,內地的投資者教育又有甚麼?一個不健全的體制下,在一個沒有靈魂的國家,抑制言論及思想自由的泱泱大國,人民「抒發」的方法之一,往往走向「即食」的股市,但也會令人發癲。
救市手段破壞金融秩序
星期三恐慌性拋售並非歷史上的第一次;還記起2008年1月,恒生指數在頭半個月上落1000點也是等閒事。當然,那年頭最大的災難就是9月15號投資銀行雷曼執笠,以及往後九個月的「核子寒冬」寸草不生。金融市場,當然是用金融手段去解決:如果你深信自由市場,不干預是最好干預。「暴力救市」並不討好,外國媒體認為內地的金融風暴,遠比希臘的債務危機強勁十倍有多。現在外資在內地做大deal,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投資銀行牽強地說:中國哪裏有泡沫危機?一些十分之虛的論述,其實講多無謂,普通人更關注的,是口袋裏有多少錢,還可以捱得多久?在香港,那些年市場干預也帶來了無數的抨擊,就是香港1997年回歸後的亞洲金融危機。當時國際大炒家在貨幣市場大量沽空港幣,令到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利率在10月23日的短短一日內從9%飆升至280%,產生骨牌效應令恒生指數暴跌。香港政府確實有干預入市,去維持市場信心。內地股災,並非蝦碌;證券商數千億注資「救市」我相信只是第一波,A股流動性危機(liquidity risk)依然嚴峻;在內地各懷鬼胎的權力人士也不斷在玩blame game,更務實的做法就是中國證監出手,調查市場參與者是否進行市場操縱行為。
香江第一健筆,《信報》創辦人兼政經評論作家林行止更一針見血:「A股在維穩的藉口下加入中國特色,將會與證券市場的公平競爭原則背馳,這樣會令國際投資者卻步,內地股民亦會意興闌珊,因為中國特色意味只有獲知或有製造內幕消息者才能獲利。」利用金融市場如何「走資」分開幾個層面,能否定為蓄意的市場失當行為又是另一話題;大行在國際頻道CNBC對於內地股市大跌也甚為客氣,只說是過度槓桿,導致市場加速調整,或者用英文更貼切:Leveraged trading leads to accelerated market condition。沒有人敢評內地政治或局勢變化。更加「客氣」的外資金融機構,加多兩句護航話語:中國的股票市場年資還短,只有25年歷史,始終會走向規律性,實在令人費解。
星期日,將會是歐盟國家為希臘融資計劃作出建議的最後限期。希臘會否還停留在歐元區,也會是國際重點。但全世界似乎對中國的「暴力救市」更為關注;為了維穩,不惜破壞正常金融秩序。最後,友人傳來訊息,指北京有大媽在股票市場輸了70萬,再倒蝕多幾萬人民幣。真的儍,錢財是身外物,有甚麼比生命更重要,不需要自尋短見!金融市場,高低起伏乃是平常事,祝君好運!
錢志健
資深對沖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