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中派位】孩子輸在起跑線,又如何?育有三子的何美儀直言,孻仔個性乖巧聽話,但不算太聰明,「只係個好平凡嘅小朋友,我最想嘅係,佢有個開心嘅童年。」不補習,不催谷成績,面對小學的TSA(全港系統評估考試)壓力,她選擇轉校,為的是讓兒子有時間踢波、遠足、露營,藉此磨練身心,學習獨立自理;而不是夜夜溫習至三更,一見到學校就喊。
記者:鄧玉燕 攝影:馮就康
何美儀的細仔趙子翹今年11歲,自小腦部發育比別人慢,故到小學面試時,總是大哭而回。後來他入讀一間普通資助小學,最初老師很照顧學習有差異的學生,但好景不常,兒子小四那年,學校換領導層,辦學路線大變,開始催谷成績,要學生考好TSA。子翹說,當時他一天有11至13樣功課,加上默書及溫習,晚晚要做足六小時,「壓力很大,簡直想殺人,一去到學校門口就頭痛或肚痛。」
兒子每朝痛到面青唇白,甚至作嘔,何美儀決定轉校。她和幾位家長到處尋找理念相同的學校,試過問朋友意見,甚至實地考察,去學校附近問家長同小朋友,學校多不多功課,是不是喜歡上學。最後,他們決定報讀一家有宗教背景的資助小學,校長平易近人,會照顧同學差異,而不是吹噓學校成績。
但她對孩子亦有要求,就要在課室以外,要遠足露營,磨練身心。所以子翹八歲時,放假都會跟導師登山,綽號「豬仔包」的他,背著廿五公斤的背包,與同伴一起,在短短兩年間征服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大東山、大帽山、鳳凰山......去年暑假更挑戰七日六夜的台灣浪遊任務,在導師帶領,但不准看地圖的情況下,他們靠問路到達民宿。
今年子翹小學畢業,準備休學一年,參加媽媽有份策劃的「敢動學習年」(Gap Year)計劃,由生命導師設計學習主題,例如「平等」,配合各種任務,讓小孩子自己找出答案,從而訓練其創意及自信,而不是填鴨式學習。但小學生不返學,犯法嗎?何美儀指出,類似的home schooling(在家自學)學習,只要向教育局登記,定期有教育官探訪,證明學童接受到與正規教育相等的教育,就可以在家自學。
當主流教育以分數定成敗,他們覺得讓兒子快樂才是目標,這類家長真能找到一條逆流而上的學習路嗎?
蘋果動新聞【逆流學校】系列,立即重溫↓↓↓
【逆流學校 1:小學唔補習 浪遊學習得唔得?】
http://bit.ly/1dreljs
【逆流學校 2:唔讀大學冇前途?】
http://bit.ly/1NrafUW
【逆流學校 3:讀書壓力爆煲 深山搵出路】
http://bit.ly/1KqLudM
【逆流學校 4:「三個仔仔搵學校」之足球小將】
http://bit.ly/1UqcgpR
【逆流學校5:「三個仔仔搵學校」之資優仔】
http://bit.ly/1IG7MGI
更多短篇紀錄片,報道環保、社會、舊區、社企等議題: http://green.appledaily.com
尋找不一樣視角即Like【Green-Docs】fb! http://fb.com/green.apple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