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籽:發燒專科】
我是Leica迷,但每次寫Leica報道都好像總要重提它的歷史、罕有和價值,實在有點悶,但沒辦法,這正正是此百年品牌的魅力所在。正如今次訪問來自德國的世界知名Leica鑑定專家Lars Netopil,30年來也同樣因這些特質而一直為Leica着迷;最近他終於買到一部等了15年、全世界只得兩部的Leica H相機,興奮之餘,亦不忘大方展示,讓大家開開眼界。
多得香港Leica收藏家岑浩賢(Edison)相約,今次有幸與Lars Netopil談Leica經,Lars的Leica專家之路,由他出生說起,「其實我是在Leica發源地Wetzlar附近的一個小鎮出生和成長,所以從小到大已有很多機會聽Leica的故事,十多歲時已擁有屬於自己的第一部Leica,更會走訪不同的相機店和小市場,跟前輩們交流,即使當時買不起,但能摸一摸也開心。」
唔做律師 為Leica著書立說
從出生已與Leica結緣,由擁有第一部Leica至今30年,喜愛之情未有間斷,更越踩越深。「其實我曾為專業律師,但對Leica的愛令我放棄專業,全情投入收藏和鑑定的工作。」Lars續說:「不同於其他專業,你可以靠讀書上課學習,要鑑定Leica是要靠你多年來親手去接觸、去觀察、甚至去呼吸每一部相機,了解研究它們的細節。」他舉例:「現在的造假很厲害,假黑漆當然有,就連舊痕迹也能造出來,要分辨就只有靠經驗,去看那些甩油的痕迹是否自然,暗啞和光滑的程度等等。」多年經驗得來不易,難怪經他鑑定過的器材,都能賣得更好價錢。而除了收藏和鑑定工作外,Lars更會寫書介紹Leica,「其實坊間有很多寫Leica的所謂作者,但不少都流於表面,似資料搜集多於寫書,但Lars卻是真的能深入分析介紹,甚至說出各項歷史和細節,這也是我欣賞Lars的一大原因。」Edison說。
因為M3 Leica H不量產
說到收藏,大概因為早已見盡天下名機,Lars坦言現在收藏得的,件件都是極品。好像今次他帶來的Leica H,全球便只有兩部,「這相機一部在一位日本收藏家手中,另一部則是我這一部,其實我15年前已知道它在那裏,但結果卻在三個月前才能買下。」除了罕有,這相機的故事更是Lars認為值得收藏的原因,「我曾訪問過這相機的設計者Adam Wagner,這相機其實是在1965年設計,並已準備量產,但當時廠方卻因為M3的巨大成功而主力生產M3,最後放棄了Leica H的量產,Adam更因而氣憤辭職,到幾十年後仍耿耿於懷。」
Lars的厲害之處,在於他認識Leica的設計者,對產品有第一身最深入認識;據Lars介紹,Leica H在當時是極前衞新穎的設計,極小巧輕便,鏡頭更可伸縮收納,用35mm菲林影半格相片,與M系一樣用上精確的連動對焦,還有測光和自動曝光功能,以當年技術來說,甚至現在看來也相當出色,難怪Adam會為未能量產而嬲足半世人。在旁的Edison邊看邊讚嘆:「這相機在書中也少見,現在看到真身感覺很震撼,就好像回到六十年代接觸當天的相機,覺得自己又知多了一點Leica歷史。」
即場鑑定混種M3
訪問當天,Edison原來「另有目的」,他早前買了一部奇怪的混種Leica,有着Leica III系的螺絲鏡頭圈和機頂,卻同時有M3的機背,希望找Lars鑑定一下。Lars仔細檢查後得出結論:「是我也沒見過的機種,表面看來不像是坊間自行拼合,因為它沒有大維修過的痕迹,加上兩款機當年曾同期生產,我估計可能是廠方製造的試作機,相當有趣,或許更是非常罕有的機種。」Edison聽後當然笑逐顏開。而在訪問中Lars亦趁機會看了一些準備拍賣的相機,途中竟發現一個觀景器前後倒轉了,就連拍賣行職員都未有發現,Lars更即場拆開並維修,可算是盡顯功架,在場人無不佩服。
罕有珍藏 件件無價
雖然Leica收藏家Lars謙稱現時工作以買賣和鑑定為主,收藏已不多,但其收藏品均屬珍品,有如無價寶,世間難求。
後記 我與Lars的小故事
作為Leica迷,能與Lars訪談,更能看他的私人珍藏,當然十分開心。而更有趣的是,在寫稿途中,突然發現Lars在Wetzlar原來有開設相機店,回想再細看,原來上年我到訪Wetzlar時便曾在他的店外留影!當時的導遊說:「這是Wetzlar最有名的相機店之一,可惜是它經常關門。」想起來也覺好笑,這也可說是我和Lars因Leica而早結下的緣份吧!
記者:韓繼聰
攝影:林栢鈞
編輯:黃仲兒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