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天,中國最大的新聞,是政府大舉救市,試圖扭轉中國股市不斷下跌的局面。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非正常手法,例如暫停新股上市、嚴打買空賣空行為等等。人們關心的是,這些舉措會有效嗎?按照以往的經驗看,恐怕不太樂觀。因為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市場的問題,不是通過政府干預能夠解決的。政府干預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往往還會帶來很多難以想像的後果。
股市上上落落本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並不需要過度緊張,更不需要政府出手相救。但是,中國永遠有自己特殊的「國情」。在過去半個月時間裏,中國股民經歷了一次股市的「衞國戰爭」。先是有傳聞,說這輪股票大跌,是以美國為首的境外勢力要搞垮中國經濟。於是,一批「愛國股評家」開始號召股民不要撤資,死守最後防線——這些人被網民戲謔地稱為「護盤俠」。
股市跌到令人嘔血,五毛們又出動了,開始大罵那些只顧自己利益,不顧國家安危的股民。另外,就是給國家開始出手救市製造輿論。難怪網上出了一個十分形象的段子形容這個過程:「鄉親們,別跑了,我們是一家人!鄉親們,別跑了,我們來救你們了!鄉親們,再跑我們可要開槍了!」
市場有自身的周期,會自我調節,毋須干預。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道瓊斯指數從14000點跌到6000點,政府也沒有出手。現在,道瓊斯指數不也回升到17000多點了嗎?這就好像人偶爾感冒,沒必要大驚小怪,睡覺休息多喝水就可以了,不用吃藥。如果病急了亂投醫,尤其遇到庸醫,後果是不堪設想的。2008年,中國不是吃過虧嗎?
國進民退富官窮民
每次挽救經濟的行動,都有人從中獲利,但損失的更多。這是中國經濟一貫的潛規則,不僅是股市,在實體經濟領域也是一樣。2008年的時候,為了挽救當時被認為「低迷」的經濟,中央投放了所謂四萬億刺激內需。可想而知,這些錢幾乎全都落入央企、國企、政府基礎建設等領域,其結果是把中國用十幾年時間苦心經營、默默打拼起來的民營企業打得落花流水。緊接着,民營企業主變賣廠房,和坐擁四萬億財大氣粗的政府合作,開始發展房地產。於是,樓價高企。老百姓為了購買昂貴的房產,又將幾十年的積蓄和盤托出。這些錢,更加養肥了政府。但同時,這就是近年常常聽到的國進民退形成的原因——富了官僚,窮了百姓。做虛實體經濟,受損的是所有中國人。
政府盲目干預市場,帶來的一定是這樣的後果。可是你會問,那麼中國政府為甚麼還要救市呢?原因很簡單。第一,在救市的過程中,少部份人,也就是所謂的「國家隊」肯定能夠從中獲利,他們何樂而不為?第二,由於過去幾年的國進民退,中國政府非常有錢,非常自信能夠控制地球的轉速,調控中國股市對他們來說覺得是小菜一碟。然而,與2008年的情況類似的是,當年中國經濟雖然受到國際環境影響,但無疑仍是全球表現最佳的經濟體之一;今天的中國股市,雖然大跌,但也仍舊是今年表現最好的股市之一。真的需要救嗎?這次救市的效果如何,用不了多久,很快就會見分曉。
中國不相信市場,不相信自由經濟。中國政府當然有能力操縱股市,不要說讓股市衝上5000點,即便是衝上10000點可能都不難。然而,市場是有其自身邏輯的,政策雖然能左右一時,到頭來一定會血債血償。假如政府是管用的話,蘇聯就不至於垮台。現在中國想要引領世界經濟,成立亞投行是其重要戰略佈局之一。可見中國不僅要加入世界,更想重新制訂世界的遊戲規則。但是,新的遊戲規則別人願不願意奉陪,可能才是最大問題。這次救市,給全世界看到了一個非常難以信任的中國形象。肆意暫停新股上市,動用政治權力干預自由市場,而且把本國問題栽贓給境外勢力,這有損世界對中國的信心。
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經濟總量上香港不再像過去那麼領先,但作為融入世界金融體系的國際都市,香港的優勢依舊明顯。甚麼上海取代香港、深圳超越香港之類的話,或許還真的是癡人說夢。
許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