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雖然由董建華牽頭,但追尋其淵源及幕後人脈,近的可以連線至去年的築福香港,遠則甚至可以上溯至九七回歸時的明天更好基金。
明天更好基金主要團結外國勢力,至今可說是一事無成;築福香港主要團結低下階層,受惠感恩人數屈指可數,新的團結香港基金單看表面陣容,不單包括了更多前高官、政商學術界名人、專業界別代表,還加進了好些炙手可熱的溫情偶像,例如教育界的鮮魚行學校及五個小孩的校長、體育界的黃金寶、派粥派飯的明哥和李松慶等,與過去的先例比較,其代表層面之闊,可謂一時無兩。
能獲邀加入這類團結組織,若非有錢人便需有名氣,前者出錢,後者出力,兩者兼備,當然是最為理想,但這類人絕不會多,辦起事來甚少肯隨便與人平起平坐,論功行賞時更不想與人平分秋色。
名氣界的人出力,可以只出名字,只出樣子(照片),只出席活動,只現身廣告……至於基金的運作、決策、工作、發展、財政、問責等,其實完全與這些名氣界人士無關。這些人願意借出自己的名氣去為基金背書,動機可能十分單純,就是希望能為團結香港出一點力,一言蔽之想撐香港!
出錢的有銀之人或其代表,出錢當然不在話下,其擁有或所屬公司的員工若有需要亦可動員為基金出錢出力,總之形式不拘,但求最終能向中央交代則可。這些人當時也會撐香港,但其真正的動機和動力更多是撐中央!他們當中有些只想出錢但不交心,寧願退居幕後不想站出台前,皆因撐香港有時並不一定等於撐中央,撐中央的方式也不一定完全適用於撐香港!
團結基金成立的目的,若是把撐香港和撐中央的香港人能共冶一爐,工作的意義和成員的數目當然一定會越來越大,但倘若只想「引君入殼」,先把撐香港的人吸納入會,然後逐步改造為撐中央的忠貞分子,則這樣的一個團結基金,今天在香港恐怕不會有太大市場,而且很快便會本相盡露。
難延攬政見不同者
團結基金聲稱成立了多個工作小組,這些小組絕對是基金活動及表現的主要貢獻者,因為小組的工作及研究不單最終要面向公眾,且會是中央治港及特區政府未來施政的主要參考根據和信心來源,否則基金的成立便會全無價值。因此,出錢的人現應同時加入這些工作小組,為個人或所屬財團爭取更多的近水樓台之利,在為中央及特區政府獻計及影響政策之餘,同時也可知道政策或研究成果的來龍去脈,好為自己日後打算。亦是出於同一原因,這類工作小組的成員不會輕易對外開放,更不可能延攬意見或政見相左的人才,以免工作過程中機密外洩或節外生枝。
在剛過去的政改一役中,莊陳有只撐香港而不撐中央,公開表示不支持政改方案之餘,還強調了和團結基金立場的不同,這個例子反映了撐香港和撐中央忠(心)(公)義兩難全,除了令雙方十分尷尬,亦令團結基金他日招收更多名氣界人物的難度提高,因為雙方都不想日後會因了解而分手。
不少人在團結基金成立時經已斷言,這基金的作用,是團結建制派多於全港市民,換言之是擺平自己友多於把溫和泛民化敵為友。基金由年初成立至今,工作進度極之緩慢,錯過了助銷政改方案的機會還可歸咎於起步為遲,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是政黨重點工作,團結基金根本有心無力;餘下來的工作目標及貢獻,只有是為現屆特區政府施政多做一點研究或芻議,又或是協助梁振英連任助選。倘若梁振英不能連任,下屆新政府一定會把多項現有政策改弦易轍推倒重來以收買人心,因此現在團結基金的研究及論政工作處境其實十分尷尬,除非他們早已知道下任特首是誰。
團結基金最需要團結的是政治人才及選民。民生問題不難找到團結的目標、行動和理由,惟有意識形態的分歧最難團結,但亦是中央及建制派現時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單憑築福香港和明天更好基金的經驗,要在政治上成功團結「溫民」(溫和民主派)及中產兼中立的選民,團結基金根本沒有任何把握,也沒有任何成功機會,因為不論是現在的湯家驊或將來的曾鈺成,都正在做同一工夫,而且肯定會比團結基金做得更好!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