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白宮發言人發言,以西方敢不敢欺負我們去定義一個民族光輝與否。那麼,簡單得很,輪船發明之前,洋人沒有來朝之前,我民族由三皇五帝開始,無間斷光照了幾千年。那麼外「蠻夷」入侵呢,自己人內鬥呢?
其實不怪馮專員,中史教科書也就是這個調調,哪個朝代版圖夠大,不但民族之光透紙而出,連講課的教師也彷彿與有榮焉似的。我依稀記得,當年講到漢武帝,打啊打,一路打到性起,老師也好像面泛紅光。
所謂文治武功,關鍵在好打得,人命與錢用來供應民族發光,大漢威威就好,武帝晚年為好戰而弄至民生凋敝,下罪己詔,教科書沒寫,是我自己後來在史書看到的。至於文治,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中利害關係,窒礙國民思想發展之後遺,或許遠在學生甚至當年老師理解能力之外,輕輕帶過就算。
馮專員要歌頌明朝,其實還可以用經濟實力說話。正德嘉靖年間,國民生產總值,據洋人粗略估算,佔全球近百分二十有多,多輝煌,一個億的人口的大國啊,人均收入就別算了。
那時絲綢茶葉瓷器大受外國勢力歡迎,尤以絲綢為甚,兼職道士煉丹的嘉靖帝,想推高外匯數字,往臉上貼金,忽然客串搞干預經濟,下令江浙地區農地改稻為桑,人有多大膽,桑有多大產,嘉靖頭馬嚴嵩大概真的忍不住笑出來,有搞作,即有油水可抽。農民沒了耕地種稻,絲綢外貿收入又輪不到他們抽成,層層盤剝下,由爪牙到嘉靖皇帝都肥得出穿不下襪子。
經濟發達版圖肥大,這民族的人民活得快不快樂,生活方式如何,覺不覺得光彩,教科書教無可教,說史人也沒興趣,除非有請墳總,讓當時蟻民集體回魂,做抽樣調查。
我覺得,光讀教科書看中國歷史,是會讀壞人的;把史書看得深入一點,卻會被氣壞──從前缺乏的,現在一樣沒有;不該有的,一直在發光發熱,翻到哪個朝代,好像沒啥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