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深圳股市早幾個月因為國策效應,加上市場對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憧憬,令股市大幅急升,上證指數一度重上5000點大關。然而,受外圍經濟因素和本身的經濟問題影響,股市持續急跌,上證指數跌至3700點水平,累跌近三成,中國大陸不少股民因而虧本,有股民更要求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因股市下挫問責辭職。為了回應這些聲音,中國政府「暴力救市」,先減息和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比率,再減股市印花稅,甚至暫停沽空、要求券商買入不賣出、動用萬多億準備入市等,上證指數於昨天才能反彈近2%。其實這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中國股民對政府救市措施的信心問題。
當股市大幅上升時,之後出現技術性調整,甚至像今次回調30%的狀況,其實相當正常,毋須以大量彈藥救市。若經濟基調良好的話,股市長期表現並不會太壞。然而,政府和官媒事前將股市和經濟概念吹噓得太大,因此當短期股市出現大幅下滑的狀態時,不少股民就會將此責任投射至官方身上。在一個非民主的專制政府管治下,政府只能靠一些實際成果,如經濟增長等以維持其在人民當中的認受性,如習近平上台後,上證指數由2000點起步至5000點,各股民皆有不少獲利,功勞自然歸入政府所有。
可是,股市大幅下滑後,這種經濟成果不復存在,用錢堆砌而成的認受性自然亦會下降。政府在此情況下,陷入了救市、不救市的兩難狀態。救市的話,只會令股民進一步倚靠政府政策,股市無法擺脫受政策主導的影響;不救市的話,可能會根本地動搖中國本身政權的穩定性。當然,救了市,亦不代表股民會對其措施投下信心一票。現時股市的表現,似乎是陷入政府越救,股市越糟的局面,政府每推一個政策救市,股市總是會先升後急跌,市場由單純的股市獲利回吐,轉變成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擔心,救市措施反而被質疑為掩蓋經濟內部問題的表面功夫,消息最終利好變利淡。
凸顯國家凌駕市場
大陸對股市的提振方法藥石亂投,容讓市場繼續由國策主導,證明了大陸市場根本沒有條件國際化,與現時世界市場接軌。中國股市,仍然只是中國大陸的一個私人賭場。連券商這些私人資本也需要緊跟國家方針,只許買不許賣,進一步凸顯整個國家對市場的凌駕性,而這亦只會嚇壞外資,令他們離開或不進入大陸市場,資本國際化這些政策目標最後淪為口號。
然而,危中必有機,大陸市場出現如此混亂的狀況,對香港反而是一件好事。早半年的時候,大陸政府推動一帶一路和亞投行這些大型國際合作項目後,一度可能有雄心壯志推動天津、上海、前海等取代香港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減少依靠香港的優勢。然而,經歷過今次事件以後,香港的資本市場仍然顯示出其可靠和穩定的一面。雖然香港股市近日急跌,但主要是建基於希臘的債務危機和中國投資機構拋售港股以配合國策,大幅買入大陸股票所致,長遠而言,香港股市和經濟發展遠較中國的健康,對外資來說仍然是一個相當吸引和重要的金融中心。因此中國如要推動各種金融政策,短期內都很難擺脫香港,在香港以外的地方進行各種國際化政策。只要維持住香港的優勢,避免過份依賴大陸市場和政策扶持,香港仍是有相當的利用價值和地位。
莫鍶軒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