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老是常出現的謬誤 - 利世民

利字當頭:老是常出現的謬誤 - 利世民

正因為不經常出現,「大奇蹟日」才教人嘆為觀止。老是常出現的,叫一廂情願。上星期一如是,今個星期一亦如是。
周末,身邊的人都在討論暴力救市。結果,A股的確撐住了,沒有破3700點。可惜,到今日仍然有許多人不明白,A股和港股的關係,並非永遠同上同落。有時候,A股和港股走勢一致,尤其是宏觀環境風險胃納增加,資金追逐股票,同一類別的資產,才會同上同落。
當風險胃納萎縮,資金流到避險資產,這個時候才是最難捉摸。自從08金融海嘯,越來越多人憧憬,有時央行會救。對不起,怎樣救,救誰,等等都可以對香港有不同的影響。最簡單,中央要救A股,非但不代表港股必然受惠,反而因為預期A股有國家保證托市,理性的資金自然會棄港股取A股。本來簡單不過的推理,在慌亂之下,都變成不簡單。
另一個經常聽到的謬誤,就是人民銀行放水利香港。我不知道為何投機者總是自大地相信,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放水,都自然會流入香港。對不起,投機這回事,在正常情況下和恐慌情況下,都是高賣,低買。香港的資產價格還未跌下來,誰會買?相反,理性的投機者,是會沽出這些賺錢的資產,持有現金,再尋找機會。
港元隨美元在上升當中,在可見將來,國際投機者眼中香港的資產都不見得便宜。我不敢說在未來的一段日子,不會出現死貓彈,但這些機會不屬於我的。甚麼暴力救市,我不信,也沒有興趣。這種日子,就像前輩曹仁超所講,能持盈保泰就好,不要冒無謂的風險。
另一個conjecture,我很少提及。在一個資產泡沫周期的末段,通常都有Last-in-first-out的現象;也就是說,最遲被炒起的資產類別,最好爆破。像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一役,股票是到了97年5月在漸漸升溫,最先反應跌得最急,也一樣是股票。由2010至2015年,是樓市主導的周期,嚴格來說股票是過去幾個月的玩意。
換言之,假如歷史有任何參考價值的話,教訓就是現在只不過是整個unwinding的序幕,好戲在後頭。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