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林村最神聖地標天后宮

【專題籽】林村最神聖地標天后宮

【專題籽:一樓一故】
大埔林村最為人認識是許願樹,但對於林村原居民來說,許願樹旁的天后宮才最重要,因為數百年來,村中所有大事均在這二級歷史建築物天后宮舉行。已步入耄耋之年的林村龍丫排村原居民代表、林村鄉六和堂司理溫送泰,小時候就在天后宮旁的林村公立學校讀書,1994年退休後,他每天也會回到天后宮旁的鄉公所打躉,緬懷昔日每逢十年一度的太平清醮,不分晝夜在打醮場地看戲的日子。

早於1287年的宋朝,鍾屋村已在林村建村,迄今已逾七百年,其後相繼有其他族人在附近居住,至清朝,由同住在林村河附近平原的26條村成立六和堂,管理天后宮、籌備太平清醮及其他祖業事務。林村居民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為發揮守望相助精神,並祈求天后保佑,集資興建天后宮。可是,農民因缺乏經費,天后宮工程一度停頓,對天后宮歷史瞭若指掌的溫送泰說:「有日,一對姓鄧夫婦騎白馬在當時仍叫『曬死雞』的放馬莆留宿,見天后宮停工,問附近農夫得悉林村困境,捐出300両銀,還說建成天后宮後不用通知他。」為紀念這位善長仁翁,村民將曬死雞改名放馬莆,因當日鄧先生將白馬放在該處吃草。100年後,林村後人仍對鄧先生心存感激,遂向八鄉方向尋訪,終在屏山下村找到,原來恩人名叫鄧占一,事隔多年早已離世,惟有在天后宮設鄧氏夫婦牌位拜祭。

林村天后宮數百年來均是林村居民的重要場地,每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最熱鬧。

十二烈士抗敵犧牲 長生祿位供奉

天后宮為「五間二進」佈局,從正門看,橫向設五間房,縱向從前到後有兩個瓦頂建築,兩進中間為庭院,正殿供奉天后及觀音,兩側分別是文武殿和龍母殿,鄧占一夫婦牌位就在龍母殿。至於文武殿旁設義祠,供奉在同治年間護鄉的12位烈士,「有外村人每隔幾年就來林村搶劫,先輩為抗敵,就派一些高七八九尺的奇人到廣州學功夫及訂大炮,在圍頭佈防。26村之一的蓮澳鄭屋村有個矮哥三,有勇無謀,當敵人差不到達時,他將過多炸藥倒入大炮,點火後發不出炮,他心急如焚跳到大炮上,大炮斷成兩段爆炸,對方死傷數百人,林村則有十多人犧牲。」早年為免仇家干擾,含糊其詞以護鄉長生祿位供奉烈士,其實各位烈士的名字都記在祿位後面,每年秋分將牌位翻出來拜祭,直至1992年,才將殉難烈士英名公諸於世。

溫送泰指從前大部份林村原居民均住這類青磚瓦頂的古屋。

銅鐘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鑄造,在林村天后宮保存至今。

「蘿蔔頭」入村 村民山頂挖洞避禍

溫送泰從小就從長輩口中得知這些村中往事,天后宮是莊嚴的地方,又有廟祝看守,他小時候不敢走到天后宮玩耍,最多只敢在旁邊泥地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打波子,及於太平清醮期間在天后宮前的空地看戲,「醮會連續五日六夜進行,早晚設神功戲及齋宴。我記得幾歲時參加過一次做木偶戲的打醮,和平後改演粵劇。」小孩時代的他,不會錯過任何一套神功戲,「數百人站在一起看,十分熱鬧。」天后宮建成後,已訂下每十年舉行一次太平清醮,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林村居民最重視的習俗,即使移民外國也會盡可能回鄉參加。
除打醮外,還有一件事讓溫送泰記憶猶新,發生在1941年香港淪陷前夕,「當年我只得6歲,有天早上媽媽叫醒我,一聽見日軍打到來,我就嚇到失禁,然後跟家人一起走到山上一早挖好的山洞避難。四五家親戚共約二三十人住在一起,為免被日軍發現,煮食也不敢產生大量炊煙,日夜也用樹葉遮掩山洞門口。」雖然有記載,在香港淪陷前,日本人在廣州已被稱為「蘿蔔頭」,但溫送泰對這稱號有另一個故事,「因為在山頂看見日軍進入林村時,將我們所種的蘿蔔拔光吃掉,所以叫他們做『蘿蔔頭』。」在山洞避難的日子只過了幾星期,當大局已定,即香港淪陷,所有逃到山上的居民回到村中生活。

於正門天后宮的石牌匾上,刻有於清乾隆期間建成字樣,並在道光乙未年孟秋月(1835年農曆七月)重修。

天后宮最常出現的祈福字句是國泰民安。

屋脊末端以清乾隆年間盛行的博古圖案點綴,博古圖案多為花卉與果品,外牆有花鳥圖案的木刻檐板、花鳥山水彩繪及灰雕裝飾。

白蟻蛀蝕 祖屋丟空

溫家住在龍丫排村,跟林村天后宮約三十分鐘步程,當年鄉村還未有丁屋政策,大部份林村居民就住在那些跟天后宮差不多格局的青磚瓦頂屋,「也是兩進,不過只得一間屋,前面是灶頭,中庭後是居室,我家共四兄弟姊妹,加上父母合共六人住在約500呎地方,木樑瓦頂樓底高,有兩層地方不算太逼。」溫父年輕時行船,有錢用混凝土做地基起屋,所以百年後仍屹立在龍丫排村,不過木樑曾受白蟻侵蝕,加上溫送泰為方便工作與接近搬出村外的兒子,八十年代初也搬到大埔多層大樓居住,祖屋現已丟空。即使在村外住了30多年,「住在村屋與大廈有很大分別,鄉村空氣清新,外面就混濁。」其實空氣是其次,最重要是溫送泰在龍丫排村出世,於林村度過40多年光景,早已習慣每天步行數十分鐘,才從山邊的祖家走到大路,還有是跟其他村民打成一片,一起籌備及參加打醮,這些村中熱鬧境況,村外人是不可能感受得到的。

溫送泰長大的龍丫排村,現在大部份瓦頂磚屋已荒廢倒塌,圖片來源:《林村鄉戊子年太平清醮紀念特刊》。

1972年林村太平清醮,麒麟在高台上舞動,圖片來源: 《林村鄉戊子年太平清醮紀念特刊》。

林村天后宮
大埔放馬莆,林村許願樹旁

多災多難的許願樹

林村是由26條村組成,是一條多姓氏鄉村,約七百年前開族立鄉時,姓林的不是最多,有說林村的「林」是指每條村的茂密樹林。林村有些村寫明嚴禁砍木,在太平清醮期間除了戒殺生,也禁止伐木。自古以來,鄉民對樹木愛護有加,亦會進香敬拜古老樹王。
有謂向許願樹拋寶牒祈福的傳統已有過百年,溫送泰說:「原居民只會燒香拜樹,拋寶牒只是外來遊客所為,大概是七十年代才開始。」五十年代初,溫送泰曾見村民拜50呎高老樟樹,「因為在樹底燒香,變成空心樹,溫黛襲港時,樟樹被打斷。」原址後來生長了一棵洋紫荊,成為第二代許願樹。七十年代初,有一位在新加坡經商的林伯遊覽林村,見天后宮殘破不堪,就向洋紫荊拋寶牒,許願說如果回到新加坡生意順利,賺了錢會捐獻維修天后宮。結果,林伯生意興隆,1975年回到林村,實踐承諾捐出17萬元。其後,很多遊客也拋寶牒,洋紫荊在九十年代初發生折枝意外,加上村民在樹下燒香,洋紫荊最終被燒毀。
其後,原址又移植了一棵細葉榕,在此樹還未落地生根時,善信將寶牒改掛在林錦公路旁的大榕樹上,結果兩棵樹同被視為許願樹。2005年農曆大年初四,大榕樹的樹幹不支寶牒重量倒塌,壓傷兩名祈福人士。由於許願樹長年受到寶牒纏繞,變得相當脆弱,為保育兩棵許願樹,不再容許拋寶牒,兩棵樹才得以繼續存活。2010年,一棵高25呎,以玻璃鋼製成的仿真許願樹建在許願廣場,成為第五代許願樹,善信可重投拋寶牒習俗。

2005年未發生意外倒塌前,善信將寶牒拋到第三代許願樹上祈福。

十年後,第三代許願樹(左)在沒有寶牒影響下,已經茁壯成長。

睇展覽

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正舉行私人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巡迴相片展覽,將展出曾大屋祠堂、基督科學教會香港第一分會、香港教區聖神修院小教堂、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粉嶺孔嶺村洪聖宮、元朗屏山洪聖宮、清真寺、九龍佑寧堂、大埔麻布尾梁氏家祠及大埔林村天后宮等18幢歷史建築物的照片。
日期與地點:7月8日至21日於中環PMQ設展覽,至本年底在多個不同地方舉行
查詢: http://www.heritage.gov.hk

記者:黃碧珊
攝影:徐振國
編輯:陳漢榮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