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健籽:趣味科普】
我們經常說七情上面,究竟七情是甚麼?不是說我們喜怒哀樂會百感交集嘛,人類的情緒,就真是得七種這麼少嗎?
在傳統中國文化裏,七情有喜、怒、哀、懼、愛、惡、欲(出自《三字經》)之說,而中醫中亦流傳着「七情致病」和「內傷七情」的講法,指出情緒可傷及五臟而致病,清代醫書《醫醇賸義》有云:「 喜怒憂思悲恐驚,人人共有之境。」中醫認為,讓這七情放任不管,能直接損傷內臟致氣血失調。猶記得在金庸小說的「七傷拳」譜,練拳可傷及自身五臟和精、血,所以金毛獅王練拳才會「一練七傷、七者皆傷。」練拳練不好或許會傷身,但情緒管理不好,身心受損,可致癲、狂、癇等症就的確有根據,在中醫裏則是所謂的「情志病」。
西方七情融入動畫 情緒擬人鮮明逼真
後來西方也有七情之說,主要出自著名心理學博士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他把人的情緒分為喜悅(joy)、悲傷 (sadness)、憤怒 (anger)、厭惡(disgust)、恐懼(fear)、驚訝(surprise)和輕視(contempt)。他甚至制訂了面部編碼(簡稱FACS),條分縷析人類微細表情,成為當中的權威。 早前美國開畫票房大收的電影動畫 Inside Out (港譯:《玩轉腦朋友》)為求效果逼真,導演在拍攝前就破格求教於艾克曼博士,在女孩腦袋裏創造了五位代表五種情緒的角色。故事講述小女孩萊利,隨父母搬家到新的環境後因為不能適應種種的變化,頓感失意和挫敗,動畫就透過她腦袋五種情緒的角色,來代表她心裏的喜怒。
由於恐懼和驚訝的表情相近,電影剔除驚訝的情緒,讓腦裏那些角色更為鮮明,大概輕視跟厭惡也十分相近,所以也不在考慮之列,最後拍板以喜悅 、悲傷、憤怒、厭惡和恐懼代表她的五種情緒,並將這些情緒擬人化。
表情顯求生本能 萬物情緒歸四類
不同情緒為何會觸發不同表情,艾克曼博士解釋這都是人類的求生本能,例如害怕時把眼瞪得大大的,或許代表你在審視環境的危機,而厭惡時皺起鼻子能妨礙呼吸,或可避免吸入毒素或病原體。這個理論最早由進化論的鼻祖達爾文所倡導,除了《物種起源》外,他於1872年發表的另一部巨著《人和動物的感情表達》(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就提出了人的基本情緒和面部表情放諸四海而皆準,不因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有差異。近年有研究指出,種種的基本情緒,其實可以進一步歸納為四種,譬如剛才說的恐懼和驚訝無論在表情和情感上都十分相近,可以算作一個,而憤怒和厭惡,同樣可以歸納為同另一種,變成喜、怒、悲、恐等四種情緒。
儘管如此,有心理學家指出,人類複雜的情感表達並非像砌積木般把幾個基本的情緒加起來就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心理學教授蓋爾海曼教授(Gail Heyman)專研兒童認知心理學,他就解釋人的尷尬、內疚、羞愧這些情感,首先要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才能感受到,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的意識。而科學家一般相信,自我意識只存在於靈長類動物如猩猩等,難怪人類的情緒,永遠不能像動物那麼單純了。
參考資料:
"Universal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judgments of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J Pers Soc Psychol. 1987 Oct;53(4):712-7.
Emotions Revealed: Recognizing Faces and Feeling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Life (Times Books, 2003) ISBN 0-8050-7516-X
記者:陳以恒
編輯:李寶筠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