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際歐洲以至全球亂局一片,在這裏介紹一本可以讓人心情寧定,緊繃的眉頭放鬆的好書:《The Memory Chalet》(山屋憶往:一個歷史學家的臨終自述)。作者是英國著名歷史學者Tony Judt。
介紹書的內容以前先說一下書的寫作歷程。Tony Judt是著名當代歐洲史學者,06年發表重要著作《Postwar: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從一個旁觀者加親歷者加參與者的角度為大家淺述當代歐洲的變遷,為自己及嬰兒潮(baby boomers)世代留下第一手的回憶。可惜,巨著出版後不過兩年,Tony Judt就被確診罹患「漸凍人症」,運動、說話、反應能力漸次喪失,《山屋憶往》正是在這個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一點一滴寫成的。
根據Judt自己說:「一開始你無法使用一根或兩根手指;然後是一隻手或一條腿動不了……吞嚥、說話,甚至下顎與頭部的控制力都會喪失……」,就在這樣動彈不得又有話難說的處境下,就在徹夜難眠長時間無聲地躺着時,從兒時開始到成長到學習到長大後的一幕幕回憶反而更清晰的從腦海湧出,形成一個個互有牽連的故事。「隨着意識的流竄,我會從一台蒸汽機想到我的德文課,也會從鄉下公車精心設置的路線圖想到兩次大戰間城鄉計劃的歷史。」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時候在瑞士村落度假的那家小木屋(Chalet),一樑一柱,一枱一凳渾然散落各處,洋溢着溫暖與溫馨,就像他的人生不同片段那樣。Judt就決定拿這一頁當回憶錄的書名。
藉回憶回顧歐洲當代史
Judt的記憶小木屋內有不少香氣四溢的故事,也有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情節。譬如他借餐桌上的不同食物包括英式食物、猶太食物(他是猶太裔人士)及印度食物來談自己的身份認同。對他來說,英國食物豈僅是不夠精緻,簡直是欠缺任何風味。不過這不僅是英式食物的問題,母親作為猶太人跟英國鄰居沒有甚麼接觸也有影響。他說,母親連炸魚薯條、Yorkshire Pudding等英式美食也沒學到,只懂像大半英國廚師那樣把所有食材都煮爛。
Judt也談到68年的學生運動。當時西歐學潮風起雲湧,巴黎街頭就像革命聖地,大量青年學生參與罷課、抗爭,其他歐美大學校園同樣風起雲湧。但據Judt的回憶,68年學運不是真實的革命,只是一台革命舞台劇,學生們激烈辯論各種各樣的革命、左傾思潮,但實際上甚麼也沒有做,甚麼也沒有改變,最後大家都回家了,不少人還到古巴度假了。同一時間,東歐、中歐如波蘭、捷克的學生才真正在鬧革命,在推動歷史前進。只是大家都選擇看不到,任由他們被蘇聯紅軍坦克鎮壓,然後活在恐懼中。
身為猶太人的Judt也談到身份認同問題,年輕的時候他曾經全情投入支持以色列的錫安主義,在以色列的集體農場生活及集訓了好多年。但待的時間越長,越發覺嚴格排他的錫安主義帶來的只是守舊、封閉,任何意見相左的人都會被排斥,難以在群體間生存,最後得自行離去甚或被逐,再也不能回來。他認為這種封閉與排他從六十年代開始變本加厲,在以色列的猶太人不但視境內的阿拉伯人如無物,甚至不認同錫安主義的猶太人也被排拒。就是這樣令Judt自覺跟以色列這個國家,跟猶太人這個身份越來越遠。
他還透過親身經歷道出歐洲戰後一些細微的變遷,例如劍橋國王學院的「鋪床人」(bedder)跟寄宿學生的互動如何改變,地位變得平等後如何傷害了「鋪床人」的自尊,打破了百年來各司其職各有其位的傳統。
看着看着,就像隨Tony Judt走進他的歷史記憶小木屋,輕鬆的重溫六十年歐洲的變遷。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