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股市連續下跌三周,《財經網》評論道:「建國以來從來沒有一刻像現在這樣,距離金融危機如此之近。」股市急速下跌過程中,高槓桿的資金密集爆倉,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受到嚴峻考驗。於是乎,周六國務院緊急召開會議研討救市方案——央行定向投放5,000億人民幣補充貸款,設立平準基金;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各自拿出2,000億資金,財政部5,000億資金,共組救市方案;周一開始所有確定的IPO暫停發行;調低印花稅。連同中證監要求21家券商入市的1,200億,整個救市方案的資金規模達1.72萬億。這種規模的「國家隊」入場救市,讓各界對周一的股市能否反彈充滿期待。而反思這種救市行為會否干預市場的聲音,卻並不被人聽得入耳。
大陸政府行政干預股市的行為,並不是從今日起。1990年12月,也是在經過半年多的狂熱上漲後,深圳股市開始長達九個月的下跌,市場一片恐慌;1991年4月22日,深交所甚至出現證券市場歷史上空前絕後的零成交紀錄。深圳政府召集企業家開會,動員他們入市撐住股市,但沒有得到任何回應。於是乎,當年9月深交所負責人向市委書記李灝要求倚靠政府財力救市——拿到了兩億資金,開創政府動用自己托市的首個案例。此後20餘年,大陸股市一直是在這種思維下起起落落的,政府通過暫停IPO,動員(或嚴查)場外資金入市,通過官媒評論影響市場漲落,調整印花稅等等方式,試圖主導股市的走向。這種情況下,也培養了中國股民動輒要求政府出手救市的依賴心態。
這三周大陸股市噩夢般的下挫,一直伴隨着各種無效的政府救市舉動。6月28日,央行宣佈降息降準,但救市效果並不顯著——反彈一個下午第二日再次加速下挫;7月1日,證監會深夜推出救市方案——放寬兩融監管,大幅降低A股交易經手費和過戶費。浙商企業聯盟二十餘家上市公司集體表態,要真金白銀增持股票;但是這一周滬指跌幅達12.7%。面對各種利好消息的失效,央行主管媒體發文暗示摩根士丹利等惡意唱空,一時間,和「外國勢力」有關的陰謀論甚囂塵上。財經評論員葉檀發佈文章指出,外資做空空間有限。因為希臘危機,全球股市都在震盪(6月30日,全世界前400位富豪平均每人虧損1.75億美元,Zara老闆Amancio Ortega當天損失最多,達22億美元),A股震盪的原因之一也是由此而生。但很明顯,這種基於數據和現實的理性分析,並未獲得當局採信。
泡沫或越吹越大
當局動員了中信、銀河、廣發等21家券商「為國護盤」——要求他們在7月4日籌集1,200億元投資藍籌股ETF;在上證指數4500點以下不減持自營股票盤,且擇機增持;推動回購本公司股票及推進大股東增持本公司股票等。雖然券商動用自己的錢為國護盤,眾志成城聲明「堅定看好中國經濟和證券市場」,但無法阻止散戶倉皇逃離股市的決心;在近半月來的各種利好消息刺激下,滬深兩市的指數卻跌了三成有餘。滬深指數節節下挫,與官媒一片唱好的聲音形成極諷刺的對比。在上周六的救市會議上,人行行長周小川與財政部長樓繼偉傾向擠牙膏式救市,而總理李克強卻大發雷霆傾向「暴力」救市。正是在這種情形下,才出現極具中國特色的「國家隊入場」現象。
自古政經不分家,但是政府機構放棄資本市場監管者的中立角色,進入具體的市場與各方進行利益搏鬥,無異於球證赤身入場當起了球員。大陸政府托市行為背後若有一個合理的理由,就是為了保護已經債台高築的各金融機構不破產,從而保證大陸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轉(且不論將股市作為政績標尺這類自欺欺人的理由)。這種情況下,監管者難保會因為政策目的而偏袒一方,甚至鼓勵和縱容投機行為,將泡沫吹得越來越大——此次救市,政府就推動「定向寬鬆」,選擇性照顧某些金融機構和行業。管理層自身定位錯誤、監管部門不保持中立且頻繁改變遊戲規則,這一切都扭曲了市場的邏輯,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散戶卻是首當其衝。
不知道中央4500點的目標能否實現,周一見。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