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人聞腎虛色變,並有很多疑問,如經常感到疲累就是腎虛先兆嗎?腎虛只是長者疾病嗎?服用補腎藥材或產品有甚麼風險?仁濟醫院─浸大中醫教研中心(仁濟)註冊中醫師張慧敏表示,上班族普遍工作壓力大及工時長,又習慣夜瞓,30、40歲的壯年人或已出現腎虛。淮山、核桃、杞子等補腎食材有助預防。經常感到很累,卻不一定與腎虛有關,可能是濕重或脾虛問題。
記者:梁麗兒
腎主管生長 代謝 耳朵
中醫認為「腎藏精」,即腎的主要功能是藏精,腎精對健康十分重要,猶如機器的燃油,腎負責主管生長、發育、生殖及水液代謝等。腎同時是人體全身陰陽的根本,是人體的「先天之本」。腎虛分4大類包括陰、陽、精及氣虧虛,詳細要由中醫師診斷,不同年紀的人都可以出現腎虛。腎虛症狀包括腰痛、膝部痠軟,例如走路時雙膝容易感到疲累,尤其上樓梯或行斜路期間容易覺得腳軟。另外,腎也主管耳朵,故腎虛可影響聽覺,引起耳鳴、耳聾等症狀。脫髮增加、女士月經量少或不孕、男士精子減少、呼吸不暢順、尿頻、夜尿多,甚至失禁等也是病徵。
常疲倦或因濕重脾虛
不少人經常將「成日覺得好攰」與腎虛聯想在一起。惟臨床上疑因腎虛求診的病人中,只有約一半經診斷後確定有腎虛問題。其實除了腎虛外,濕氣重、肺氣虛或脾氣虛也可以令人疲累,市民切忌自我判斷病情,有症狀應求醫。本港位處近海,春天特別潮濕,加上不少人平日愛凍飲、吃壽司等生冷食物,故容易出現濕氣重或「春困」現象,有易累等症狀。另外,平日缺乏運動及久坐,都會影響肺功能,令人肺氣虛。都市人飲食不定時、或吃得太飽,都會影響脾的運化,令其功能減弱,引致疲累及消化差等症狀。
少休息 壓力大 耗腎精
切勿誤以為腎虛是老人病,港人生活壓力大、工作勞心勞力,連30至40歲壯年人都出現腎虛。隨着年紀增長,腎精會逐漸減退,但屬正常生理現象,若生活及飲食習慣差,就會增加腎虛風險。例如日間工作太操勞、晚上休息不足、房事太多,都會傷腎。其中工作壓力十分關鍵,因為壓力爆煲,可引致肝鬱氣滯,令肝的負荷過重,繼而逐漸耗用腎精。臨床上每日都有病人確診腎虛,間中不乏壯年人。若能及時調理可作補救,減低影響。另外,如因腎虛致經常疲累、無精神,就應避免房事太多更傷腎。
女可致月經量少 不育
女性月經量減少、不育或是腎虛症狀,據《黃帝內經》記載,女性自49歲起,腎精便逐漸減弱,比男性約64歲開始為早。如生活及飲食習慣差,更易有腎虛。市民多誤解腎虛只發生在男性身上,其實並不正確。因為女性腎虛表現的症狀與男性不同,女性會出現月經量少,甚至不育等問題,未必會聯想到與腎虛有關,易被忽略。兒童亦會腎虛,與先天品賦有關,如孕婦休息不足、曾受驚或壓力大,都會影響懷孕過程,令胎兒的腎比較弱,出生後易有腎虛。
亂服巴戟 杜仲 易爆瘡
本身沒有腎虛卻服用補腎藥材,或過度進補,均會對健康帶來壞影響。補腎中藥如巴戟、杜仲等性質偏溫,過度服食,可引起火旺症狀,包括生痱滋、口乾、面部爆瘡、失眠或大便不暢通等。曾有30多歲從事文職工作女士,因經常感到疲累、瞓得差,誤解自己腎虛,自行服用熟地、杜仲等補腎藥材,引致失眠加劇、喉嚨不適等。女病人其後向中醫求診,證實氣虛濕重,並不是腎虛。她服用祛濕、祛虛火中藥等治療後,並同時戒吃生冷食物,才改善病情,故補腎藥材不可亂服,宜先諮詢中醫師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