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情意結 港男情魚獨鍾

海洋情意結 港男情魚獨鍾

【海底大魚】43歲的程詩灝對大海,有一種不解的情意結,不但鍾情潛水,對魚更加熱衷,出版過一本魚類圖鑑,算得上是半個魚類專家。
三十年前,只得13歲的程詩灝,因一次在海島露營,初次接觸徒手潛水後,便深深愛上,「潛水第一個最能令你感動,便是看到一大群魚在你面前游過,感覺很難得,覺得自己好像融入了大自然環境。」儘管他學歷只到中五,但對海洋知識比一般大學生還要高,認識280種魚,全靠自學。對大自然的酷愛,引領他全力投身生態保育工作,上月更舉辦了「大魚馬拉松」,將魚類普查混合潛水攝影比賽。

程詩灝自13歲喜歡潛水,對魚類更加熱衷。

黃尾石剎是本港珊瑚區比較常見的魚類。

六十年代香港海底的景象,經常出現大片魚群。(熊秉寬先生提供)

記者跟他到距離西貢碼頭二十分鐘船程的橋咀島,進行魚類普查。約在水深三至四米,潛水二十分鐘,只發現一些較為常見的蝦虎魚、小丑魚、黃尾石剎及梳蘿魚。程詩灝直言不少人會把香港與外國作比較,指在香港不會看到一片大魚群。然而他三十年前曾經歷此奇景。他感嘆說:「1983年去東平洲時,就在碼頭跳落海,看到一群幾十條的黃立鯧在我面前游過,這個景象一直在我腦海中,三十年來從未消失過。」

這種海底光景自此不再,例如以香港命名的常見紅斑(Hong Kong Grouper),於二十年間數量下跌了63%,在2003年被列入瀕危物種。而經常食用的紅衫魚和青衣魚,亦越來越少見,紅衫魚更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列入「避免食用」級別。然而,自中國實施休漁期及香港禁止拖網捕魚後,程指在這兩年間,魚類數目已逐漸回升,希望藉參加者所拍攝的相片,改變以往香港海底一片死寂的想法。

【海底大魚】系列報道:
認魚有幾難?你又識得幾多
http://bit.ly/1C9mQ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