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提及之美國雜誌「The Atlantic」一篇訪問,記者Bourree Lam(林布蕾),受訪人Lauren Rivera,係西北大學Kellogg管理學院副教授,西北大學位於離開芝加哥不遠,林布蕾係芝加哥大學畢業生,現時職位係「大西洋」嘅副編輯。
呢篇訪問稿指出,在美國要成為1%,每年家庭收入最少要有33萬2千美元,如果唔係富豪後代,就要在大學畢業後搵到份好工,一路升職,踏上青雲路。何謂好工(elite jobs)?普遍係指在投資銀行做分析員(投行新丁嘅第一個職銜),在麥肯錫做初級顧問,在華爾街律師行做新紮律師,在財富500大公司做行政見習生等等。
點樣先至得到招聘人員垂青,搵到份好工,希望從此脫貧,在社會階梯一路向上爬呢?
R教授就一盆冷水照頭淋,舉出殘酷現實,令到一啲「非精英家庭」成員幾沮喪。R教授嘅研究發現,上述大公司、律師行、顧問公司、投資銀行嘅HR(人力資源)部平時收到數以千計嘅CV,因人手所限,無可能逐份睇,逐份仔細研究,平時已經「心中有數」或實際上列出一份名單,內分Cores(核心名校)與Targets(目標名校)兩大類,前者係美國排名頂尖嘅大學(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史丹福之類),後者係排名高,聲譽不俗,且有啲學科特別出色之類,HR收到學生申請表及CV之後,若非來自「核心」或「目標」名校,申請信幾乎肯定被丟落一個大桶,無人再理會。另外最大公司嘅HR招聘人員會分成「哈佛隊」、「普林斯頓隊」,專門研讀呢啲名校嘅學生CV,請佢地嚟面試,面試時會談及一啲(學生嘅)課外活動,人生經歷,實習經驗等等,假如一位哈佛生來自基層,靠獎學金讀書,無餘錢及時間去非洲做義工、攀登喜瑪拉雅山、去過倫敦巴黎參觀博物館之類,實會吃虧。R教授指目前美國嘅精英公司招聘精英學生嘅方法與過程,全部不利普通學校學生及精英學校之窮家學生,根本係從源頭開始就製造income inequality,一啲頂尖大學收生要睇課外活動經歷,亦係歧視基層學生嘅行為,但整個美國制度就係咁,根本難以改革。左丁山所關心嘅,就係恐怕香港也會變成如此,哈耶牛劍學生回港攞晒啲好工,令本地精英學生不能爬上去,另一方面,本地大學若不能在聲譽上有所提高,在現實社會係會傷及學生搵工前途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