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三流派 - 沈西城

武俠小說三流派 - 沈西城

朋友輒喜問我對武俠小說看法,這大概我是《武俠世界》社長的緣故吧!其實我所知極其有限,只是看得多,對各流派有點兒認識罷了。今人講武俠小說,多着重「新派」,推前一點,充其量齒及「南派」,因而不少人都以為武俠小說僅有「南」、「新」兩派之分,這是極大的謬誤。民國初年,武俠小說興起,一九二一年上海《紅雜誌》連載了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哄動文壇,讀者爭相追讀,「明星」電影公司腦筋快,以小說為經、映像為緯,拍攝十八集《火燒紅蓮寺》,從此《江》書紅火,引起了人們對原作者的關注。平江不肖生,原名向愷然,湖南平江人,筆名「平江不肖生」即源出於此。向愷然文武兼修,早年留學東洋,曾任湖南國術訓練所教育長,是一個真正懂得技擊的小說家。《江》書之外,又撰《近代俠義英雄傳》,為「武俠傳記」文學,風格寫實。這兩本書,我在中學時已拜讀,《江》書看了少許,無法卒讀;倒是《近》書,還能看一半。緣何前輩小說後生小子竟然啃不下?那全然是受了「金庸」《書劍恩仇錄》之累,蓋兩者相比,文筆、結構,金庸遠勝。跟向愷然同期的有趙煥亭,河北玉田人,寫武俠小說亦始於二十年代,代表作為《奇俠精忠傳》,寫乾隆民間俠士梅遇春兄弟為官府戡亂,情節鋪排嚴謹,人物性格突出,以言水準,遠超向愷然。
向、趙二人被奉為「北派」小說始祖,「南向北趙」,全國聞名。復有顧明道的《荒江女俠》,寫女俠鋤奸,開創了武俠陰柔派,吾友張夢還承其餘緒,寫成《青靈八女俠》,成績斐然。另外,姚民哀的《山東響馬傳》、文公直的《碧血丹心大俠傳》俱為名作。嗣後又有民國五大家,便是:白羽《十二金錢鏢》、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鄭證因《鷹爪王》、王度廬《臥虎藏龍》、朱貞木《虎嘯龍吟》。五家當中,為近日讀者所稍識者,怕只有還珠樓主李壽民和受李安青睞的王度廬。《蜀》書我看過,倪匡極力推崇,飛天遁地仙俠多,幻景交疊花描夥,啟迪了倪匡撰寫科幻小說的靈感,在我則不過爾爾。王度廬的小說,最早看《鐵騎銀瓶》,看了半天,不明所以,說是武俠,不見開打,言語累牘;說是寫情,偏於苦澀,難以下嚥。王度廬性格內向,體弱多病,命途多舛,作品多帶悲劇氣味,有人評曰:文字冗贅,敘事枯燥。若然不是李安「慧眼」拍《臥虎藏龍》,早已荒山湮沒!五大家前,四九年中國改朝換代,武俠小說不興,北派廢滅,武俠小說移植香江,三三年始,林世榮弟子朱愚齋撰「黃飛鴻」軼事於《工商晚報》,許是南派武俠小說濫觴;隨其後者有我是山人(陳勁)、念佛山人(許凱如)、同是佛山人(楊大名)和幽草(王香琴)。南派小說多描述少林高手如洪熙官、陸阿采、方世玉、三德和尚等生平事蹟,書中拳腳,一板一眼,有根有據,盡是洪拳招式,背景集中廣州、佛山、南海、福建一帶,香港多粵人,南派遂得以中興。南派武俠小說興自三四十年代而沒於六十年代,原因肇於一場轟動省港澳的吳陳擂台比武。太極掌門吳公儀跟白鶴派傳人陳克夫各言本門武功第一,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台比武,濠江聞人何賢任裁判,結果平手收場。這場比武,引起報界前輩金堯如的注意,授意《新晚報》老總羅孚覓人撰寫武俠小說。羅孚找梁羽生寫《龍虎鬥京華》,刊於副刊,風魔讀者;翌年金庸撰《書劍恩仇錄》,奠定「新派」武俠小說基礎。台灣葉洪生先生為「新派」下注腳云「理應以作品的內容所表達的新思想、新觀念及新文學技巧而定。」「新派」是否達此標準?言人人殊,難以定論。
六十年代後,台灣「新派」盛行,先有臥龍生、諸葛青雲、司馬翎;後有古龍、秦紅,雲蒸霞蔚,漪歟盛哉。只是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如今呢?胡塵漲宇,面目全非,吾輩悵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