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認識了一位在倫敦工作的日本人山內,外表上他跟被日本公司派到海外工作的日本人無異,熟落之後,發現他是一個感人跑步故事的男主角。十幾年前,律師出身的山內住在東京,在一間日本金融機構上班,經朋友介紹認識來自英國的Mara。Mara在英國外交部工作,操流利日語,山內的背景跟Mara相似,兩人都隨父親在海外工作和居住,自童年便接觸不同國家的文化。2000年山內和Mara在東京結婚,婚後在東京工作,除了異族結婚,兩人是普通的東京上班族。結婚前,Mara向山內輕輕提過,她讀書時喜歡跑步。
結婚後Mara告訴山內她想重拾跑步,專注馬拉松,或者可認真一點。山內不覺得是一回事,給予一般丈夫的支持。日本跑步氣氛濃厚,Mara愈跑愈感興趣。兩年後,因為工作關係,Mara返回倫敦,山內跟隨到倫敦繼續發展銀行事業。回到倫敦,Mara沒停下腳步,成績不斷進步,她得到外交部支持,先轉做part-time,後來索性停薪留職,轉為全職馬拉松跑手。山內覺得Mara的跑步計劃殊不簡單,開始多花時間參與Mara的跑步生活。有一日Mara告訴山內,她想代表英國參加奧運馬拉松。山內深入了解全職馬拉松跑手的艱苦生活後作出一個決定:他辭職全力支持Mara的奧運馬拉松夢。
山內成為Mara的教練和經理人,夫妻拍住上。足足十年時間,山內的全職工作便是照顧Mara的起居飲食。很多人感奇怪,有這麼多東西做嗎?怎會是全職工作?山內說,這十年,他肯定忙過在銀行工作。山內介紹一天的工作,前一晚準備第二朝食物,陪Mara練跑,整天環繞着Mara,日日如是。Mara平均每周跑180公里,山內騎在單車,從旁給Mara水和食物。各位合上眼試想像,天未光,街上兩個人,女的在跑,男的騎着單車為女的打氣,我覺得很浪漫。
山內說他的工作是確保Mara專注做三件事:跑步、食、休息。其他關於跑步的行政工作,以及家裏所有事務,一概由山內負責。Mara 29歲才認真跑馬拉松,體格不及早開始的跑手,受傷是經常須克服的困難。Mara取得2008年北京奧運資格,表現超水準,奪得第六名。
Mara在2009年倫敦馬拉松做出2小時23分PB狀態大勇,她的目標是參加2012年倫敦奧運,在自己國家面前衝擊獎牌夢。倫奧前Mara多次受傷,狀態不穩定,最後在賽事中受傷被迫退出。倫奧後Mara宣布退役,山內的陪跑生涯也跟隨結束。
山內和Mara肩並肩付出十年時間,一齊追奧運夢,今日回想山內充滿驕傲和喜悅。他的故事告訴我們,頂級運動員並不是一個人在拚搏,背後有勞心勞力的支持者,當這個支持者同是自己身邊最親密的人更加美妙。賽道上Mara不只一個人跑馬拉松,在她身上見到山內。
Mara退役後成為教練,山內重返倫敦銀行界。我問山內自己有沒有跑,他說Mara退役前沒有實在太忙,這兩年他開始跑步,今年首次參加倫敦馬拉松,跑出3小時45分,他說他可以跑得更快,目標是Sub-3。
蔡東豪財經版昔日文章: http://hk.apple.nextmedia.com/apple/index/1553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