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沒落,已成定局,只看幾時完全死去。就如泰坦尼號撞了冰山,船身不斷入水,但因體積龐大,徐徐下沉也能拖上一點時間。最底層的率先熬不住,那將是雜誌;然後是中層,可能是收費報紙。銷量一直下跌,觸目驚心。船上的樂師仍在拉小提琴,但殘酷的現實始終會呈現眼前。
科技發展徹底改變讀者閱讀新聞習慣。現在問年輕人看什麼報紙,他會覺得你問得出奇,他們都是從facebook看新聞的,朋友分享什麼新聞便看什麼,又或者視乎他like了哪些專頁。
閱讀工具不同,閱讀經驗也不一樣。報紙讀者看報,先看港聞A疊,讀過一宗大新聞後,會兼看其配稿。看完港聞才是財經、副刊、娛樂,都是分門別類的。看不同的版面,有不同的心情,總有個心理準備。
在facebook閱讀,完全沒有次序可言。像一個打翻了的五味架,什麼情緒都混在一起。上一則是貓狗的憨態,下一則是感人肺腑的小品,再來是某位政客的猙獰面相,之後又是一首動人的情歌。讀者的喜怒哀樂,全都不持久,笑完半分鐘又哀,哀完半分鐘則怒,那其實挺累人。
這種閱讀方式,令讀者的耐性愈來愈差。刺激來得太頻密,使人變得麻木,要尋求更大的刺激。君不見即時新聞裏【有片】才是王道,篇幅較長內容較複雜的報道,難以吸引讀者。大勢如此,卻不一定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