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場:阿詩落區遊走藍屋

我主場:阿詩落區遊走藍屋

何韻詩早前宣佈不會從政之後,先在港鐵送上free bye行動,下一步將是構思多時的「18種香港」行動,前日她親身落到灣仔區的藍屋探訪,又跟周遭的街坊交談,為下月開展的行動鋪路。阿詩自言「18種香港」的設想是緣於有傳被內地封殺下,一次發晦氣及變相18區巡迴演出的行動。
撰文:何永寧

何韻詩前日落區去到灣仔,跟一班街坊及到附近的商店巡舖見面,參觀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藍屋,在香港故事館和館長盧樂謙(阿Him)及義工對談,讓「落區」一詞不再是政治人物或者尊貴議員的專利。阿詩表示希望可以了解每區的歷史及典故,為下月中展開的「18種香港」行動搜集資料。

阿詩認為從政不是自己那杯茶,反而落區推動文化更切合自己性格。攝影:陳俊強

發晦氣搞巡演

阿詩問起藍屋的典故,知道前身是一間酒廠,她在館內參觀時對內裏的古舊擺設非常感興趣,特別是畫有阿詩師傅梅艷芳樣貌的畫像。之後她又去到附近的「時分天地」義賣場及代購店遊走交談,了解他們的運作。
阿詩早在雨傘運動走得太前,在被傳遭內地封殺及跟所屬的公司不再續約後,不少人都以為她會因而從政。不過早前她宣佈不會參政後,在港鐵為陌生人送上free bye,是她走入社區的第一步。
「18種香港」是延續落區的理念,阿詩在藍屋接受訪問時笑言,事件起點是出自發晦氣:「雨傘運動暫告一段落之後,都認真思考過從政,覺得循規蹈矩唔啱我,只會虛耗自己嘅能量,我係一個要靠創意文化去運作嘅人,創作比較適合我。咁雨傘運動之後,據聞我被封殺,做唔到內地巡演,於是我就發晦氣,做唔到內地巡演唔使死,我做香港,嘗試吓喺香港唔同地區做。之後做實地考察,當中發現咗好多有趣嘅人同事,好多仲喺身邊發生嘅,都居然唔知道。我就開始諗透過去到唔同區做巡演,可以等多啲人去探索一個地方。」

阿詩以主持人身份問起身邊的館長、義工及街坊有關灣仔及藍屋的典故。

灣仔的藍屋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香港故事館位於地下。

冇包袱做乜都得

阿詩計劃的社區巡演可以創造無限個可能性,單是表演場地已經可以「奇型怪狀」,她說:「可以喺任何一個地方,我就想過喺藍屋前面表演,亦都歡迎任何人加入,目的係連接社區。」她表示從前作為合約藝人,在討論階段已經會被視為「黐線」,現時回復自由身,成為獨立歌手的阿詩反而創造了優勢,她說:「以前喺公司做歌手,做每一件事都要諗清楚後果,喺樂壇入面好怕行差踏錯,𠵱家我係冇任何包袱,做乜都得,因為去唔到「某地方」,脫離咗個歌星系統,所以好多嘢都唔需要擔心,又唔怕會蝕公司嘅錢。開心係可以做到要做嘅嘢,之後再算。」
阿詩「18種香港」的理念是「一起栽植香港,讓萬千種想像,在各區實現」,在半年後作總結時,阿詩最想見到的場面是可以超乎自己的想像,她說:「希望係想像唔到嘅景象,當然唔係ugly(醜),更加好嘅係之後可以成件事脫離我,自己滾動。」

懷舊品中有不少已故巨星的印畫,當中包括阿詩師傅梅姐。

藍屋供街坊聚腳及遊人參觀,裏頭放了不少舊物。

18種香港:打游擊拉近距離

何韻詩提出的「18種香港」是希望藉自己創作人及公眾人物身份,以打游擊方式落區尋找一些市民熟悉的、或者忽略的、甚至意想不到的人和事,靠分享來拉近各區間的距離。現時阿詩到各區跟市民見面,處於資料收集階段,「18種香港」首站是8月19日在伊利沙伯體育館的演唱會。之後的半年阿詩會跟一班90後新生代,在各區進行大大小小的演出,發掘香港的活力。

四圍逛:拜訪店舖攞資料

早晨

阿詩拜訪「早晨」店才得知有代人買餸的服務,小店靠賺取服務費運作,負責代購買餸的阿姐都是附近的街坊。早晨又跟小店連繫提供貨物,促進社區經濟。

【早晨】

時分天地

前身是黃飛鴻徒弟豬肉榮親姪所開的跌打館,現在是一易物場,透過從事社區工作賺取時分,換取店內由街坊捐贈的物品,亦可以極相宜的價錢購買。

土作坊

阿詩在先前的探訪中認識了華姐,她為社區內的土作坊負責聯絡有機蔬菜的買賣。阿詩對華姐的綠豆沙讚不絕口,又試過她自製的橙皮糖及自釀梅酒。

街訪

18種香港理念是聯絡社區成就不同可能性,不少灣仔街坊及義工都表示支持。

張文意(藍屋義工)

張小姐先自我申報利益是阿詩fans,所以很早就知道有這個計劃。她認同計劃的概念:「整體做到嘅話,件事會好有趣,因為確實社區間係冇連結。不過會有難度,好多時自己社區嘅居民都唔清楚自己社區有啲乜嘢。」

May姐(街坊兼義工)

May姐話這個構思好獨特:「一個歌手落區去接觸市民,而又唔係宣傳,目的係發掘每個區嘅特色,作為社區一分子梗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