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次港交所首推冷靜期機制,很自然令人聯想到內地的漲跌停板機制,事實上,隨着滬港通於去年推出,內地資金對香港股市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港股已經越來越A股化,股價單日上升、下跌的波幅以倍數計,因此市場的確需要一個冷靜期讓投資者冷靜一下。
每日兩次讓投資者適應
滬港通開通後,市場已憧憬深港通可於第三季開通,然而中港兩地投資者的教育不同,兩地股票市場於制度及監管方面亦有很大差異,其中5月發生的恩達(1480)事件就被指是A股化的代表作。電路板生產商恩達集團去年12月上市,當時招股價僅1.23元,今年5月8日早段一度急升逾2.3倍,之後衝上102元的上市新高,入場費一度高逾20萬元,但午後走勢急轉直下,最終竟倒跌逾42%收場。該股昨收報3.7元。
恩達事件後,市場更同意引入冷靜期,但由於是首次推出相關機制,港交所希望投資者較易適應,才將由之前建議的每日四次改為兩次冷靜期;再者,今次涉及的股份並不包括細價股,故市場已預期次階段冷靜期,不論次數及涉及的股份都會增加。
■記者石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