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療保健得宜,今時今日男人登「六」(60歲),驟眼看「仍似一枝花」,銀行業近年不景氣,不少大班級「賓架」,一屆六十便急流勇退,但同時間,有心有力有人脈,兼「食啱中資水」,退休後再逢「第二春」,華麗轉身、重出江湖的,大不乏人!
芸芸成功案例中,首推前恒生銀行(011)大班柯清輝(柯大俠)及梁高美懿。前者退休後踩入商界,先後出掌中策(235)及思捷(330)主席,承着港股大時代,動用逾2億元「私己錢」,入股新澧集團(1223)成為第二大股東,一句「我已經唔係banker(銀行家),係investor(投資者)嘞」,盡顯霸氣。
梁太去年初東山復出,雖然做開匯恒大行的她,轉投細行創銀(1111),但一啲唔輸蝕,三年合約每年基本年薪逾1,100萬元,大股東越秀集團又雄心壯志,併購創銀後再競投南商,若能成功鯨吞南商,梁太隨時成為坐掌分行網絡「拍得住」東亞(023)的華資行舵手。
近一點的,則有年初才退休的前中銀香港(2388)副總裁(個人金融)楊志威,轉眼即加盟私人擁有的馮氏集團(旗下持有利豐系上市公司),獲委任為集團監察及風險管理總裁。
綜觀這批再起爐灶的前銀行大班,他們能越戰越勇,都不乏共通點。首先是普遍屬企銀背景出身,意味他們任職舊舖時,早已廣建人脈網絡,由中小企廠客以至城中大孖沙,均能長袖善舞,有心人自然會力邀復出幫手,「唔畀佢哋咁早退下火線」。
其次,這批賓架都深具中資關係或背景,如楊志威在中銀工作了14年,梁太為全國政協,與柯大俠退休後不久,即分別獲邀擔任建行(939)及工行(1398)獨董,反映他們與內地關係深厚。
再者,「登六」賓架大多經歷過本港金融史上,最重要的兩次風暴(97年亞洲風暴及08年雷曼倒閉),對駕馭風險震盪,可謂身經百戰。
當然,一人有一個夢想,有銀行家退下火線專心公職,或弄孫為樂,或發展個人志趣。但話亦說回頭,雖然銀行難撈,精簡瘦身乃大勢所趨,不過作為僱主的行方,亦要權衡輕重,若高層具備上述優厚條件,即使登六,若不予以挽留,損失的隨時可能是銀行或股東利益。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