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Lunchtime Reading】
不用補習的日子,中學生鄭智航放學便回到姊姊經營的「地攤」書店,打開一盞小枱燈,做功課、打書釘,有客人進來便噓寒問暖一下,話題瑣碎卻離不開他們身處的西環。大半年前,他在社運前線衝鋒陷陣;雨傘一役後,他深明單憑一鼓作氣難讓人理解政治,便退居後防,從自己的社區開始,搞漂書活動、讀書會、社區學堂,聚集街坊連結鄰里,希望還原西環的人情味。
鄭智航(Joshua),17歲中五生,別人打機看動漫的年代,他卻書不離手,開口埋口說以前西環有幾好,親辦社區活動團結街坊,「現在說雖有點長遠,但有機會的話其實我也想從政,想為自己成長的社區出一分力。」誓言旦旦,只因這「西環友」鍾愛西環的一切人情物事。
雨傘運動後走到成長地 拉近人心
剛加入學民思潮的Joshua,六年級開始上「高登」留意高鐵事件,在別人渾渾噩噩不知政治為何物之時,他已從高登上的改歌和改圖中參透出道理。由網路而來的政治啟蒙,令他於2012年首次參加反國教遊行;翌年一次反財政預算案遊行中認識社民連副主席吳文遠後,便加入該黨當義工,學擺街站、落區認識街坊;其後成為聯校政改關注組港島地區代表,由政黨後援走到社運前線,負責協調溝通,組織共同行動。「雨傘運動的失敗讓我有點灰心,因此想用另一方法深入社區,由內至外做起。」
家雖不住在西環,但Joshua小學和中學在西環上學,街頭巷尾也是他蹓躂之處,熟悉非常,「西環是個特別的地方,因為舊店舊唐樓多,街坊關係較好,有人情味;而且規劃好,依山而建的建築物不高,在街上也望到海。」加入城西關注組後,Joshua更了解西營盤的問題,也為西環特有的社區生態感自豪。雨傘運動後Joshua姊姊在東邊街經營小書店「地攤」,把看完了的藏書放於店中,自由定價出售,僅僅50呎的書店,寄放了300多本書,主要為文化及文學類書籍;另有手作飾物、貓糧和貓玩具等寄賣,「很多人自言不懂定價,寧願出高價買,卻沒有遇過貪小便宜、執平貨的人。自由定價重新賦予書本價值,書籍在不同讀者眼中定價也不同,讀的那位才是掌握價錢的人。」每月利潤不多,但足夠交租,吸引熱愛文藝的街外客之餘,常客其實是街坊,「我們認為這種模式是另類佔領,街坊對書店有興趣,自然會走進來吹水,大家關係更融洽。」
Joshua認為西環是個貧富懸殊嚴重的地區,唐樓與千萬豪宅新舊林立,也成了兩種階級的對照。「書店自己定價讓低下階層以低價買書,試過有位婆婆想買新書《矯情》,但身上只有5元,我們就5元賣給她,她開心到儍!翌日再來跟姊姊合照。」店內以無定價售書予有緣人,店外則以漂書活動造福人群,從街坊中收集各類書籍,再免費讓人取走,漂書成了街坊的重要連繫,「漂書概念由台灣傳入,香港人較陌生,開始時會疑惑『邊有咁大隻蛤乸?』,甚至為不勞而獲感內疚。其實這做法值得鼓勵,有人想睇書但冇錢買,有街坊太多書卻沒地方安置,漂書讓大家重拾互惠互利風氣。」首次漂書活動在5月初舉行,Joshua善用人流多又無車行駛的正街作活動地點,雖然宣傳不多,但反應不俗,「共送出了三十多本書,有人找到心愛作者的作品非常開心;當中以工具書、旅遊書最受街坊歡迎。」
舉辦社區活動團結街坊 捍衞價值
港島線發展令西環不少小店抵不住上升的租金而結業;豪宅開始侵蝕舊區面貌,一股低氣壓徘徊在西環,Joshua更希望以社區活動打破沉重,重現六十、七十年代守望相助的緊密關係,「即使改變不了他們的『政治潔癖』,起碼我們有講有笑,街坊鄰里會關心大家,就像以前的香港。」除了漂書活動,Joshua還跟不同的西環自發組織合作舉辦導賞團,探索西環文化古蹟;跟鄰近相熟café合辦讀書會,讓街坊分享書本和故事;舉辦社區學堂跟街坊討論社區問題,「有些影響民生利益的議題,不論黃絲藍絲也會反對,我們正正要喚醒街坊為自己價值觀抗爭。」
Joshua睇書速度快,皆因愛在上堂時偷偷刨書,愛看小說的他端出最近看的《2042西區啟示錄》,由港大學生「撐仔」寫出27年後的西區,以科幻和誇張橋段「警示世人」,「像寓言書,撐仔身處的年代,香港已變得荒誕,例如物價高企,三、四百元才吃到一餐飯;大學生合法偷竊以還清借貸;用新港幣、吃人造肉、用智能眼鏡等皆在諷刺現世,讓人反思社會問題。」故事還講述不少西營盤、堅尼地城、石塘嘴的地標和歷史,代入感強,此書令Joshua更珍惜現在的西環。眼前中學生稚氣未脫,但意志堅定地說:「我希望到人文氣息濃厚的台灣讀大學,考察他們的社區,把有參考價值的方法帶回西環,深耕細作地實踐。香港,終有天變得更好。」
小書店推介
這本紀錄冊從圖像、文字和影像上全方位把一個發生在街道上的事件記錄下來。緣起於在街邊球場上的一場閒聊,藝術家盧樂謙和李俊峰從文獻、昔日新聞和街坊訪問中重塑被遺忘的碧街事件,並連繫各方把八九年的香港歷史在日常街道上重現和回顧。事件是會過去的,卻因當年的一場行動,引發這次街頭劇場,離開街頭,行動遺下的痕迹被收集於這本紀錄冊中,以另一種形式繼續發揮傳播的效力。
彷彿為了配合電影上映似的,《深夜食堂14》終於出版,讀者經過長期等待,大概餓壞了。現在既有漫畫又有電影(當然還有電視劇),一次過讓《深》迷嘗個痛快。 第十四期還是依舊的簡單好看:除了茶泡飯姊妹,原來還有黏黏三兄弟──山藥、秋葵、納豆;〈Tabasco〉有喜歡吃辣椒醬 Tabasco、到那裏都隨身攜帶Tabasco乜乜乜的本多先生;〈蠶豆〉的一色先生,每次到店裏都堅持要點跟衣服顏色一樣的菜。 店主最愛〈甘藍菜酒蒸蛤蜊〉,晴男遇上雨女,很有趣的組合,而〈飯糰〉也很動人,老酒保記掛亡妻,到深夜食堂要老闆複製亡妻曾經為他做的飯糰,回味一番。你又最喜歡書中哪道菜呢?
記者:王秋婷
攝影:徐振國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