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團結香港基金會在灣仔會展開會,基金會顧問狄志遠會後引述主席董建華指,在政改被否決後,香港需要有建設性的反對派及更多政治人才。基金會另一名顧問盧寵茂則指,基金會已着手在房屋、醫療及社會保障方面做研究,供特區政府參考。
董伯說要「有建設性的反對派」,也就是說現在的「反對派」沒有建設性,但事實是否如此?現在的「反對派」就算沒有實際建設,但卻捍衞了不少香港的核心價值。回歸後香港踏入特區年代,諸如法治、自由、三權分立的狀況每況愈下,所謂的「反對派」即使處於被動也盡力抵抗。追本溯源,反對派只能是反對派,正是因為中央政府根本不想要執政黨,以《基本法》排除政黨中人出任特首,種種不合理的選舉安排,又限制了政黨政治發展。政黨無執政可能,香港根本不可能出現成熟的政黨政治,「有建設性的反對派」根本是強人所難。
與此同時,與反對派相對的建制派,又是否真的有建設性?政府內全部幾乎都是親北京中人,行政會議如是,但事實證明官員尸位素餐,施政只是顧全大陸,香港陷入今天的所謂大撕裂,所謂的建制派責無旁貸。事實上,建制派議員的工作能力路人皆見,也不談議會內的論述能力,部份議員早被譏為投票機器:只懂舉手或按按鈕投票。
然而,經過政改表決一役,建制派有如集體失智般離場,最後留下8對28的尷尬紀錄,闖出禍來又不斷推卸責任。最後我們發現,原來他們連投票機器都做不好。除了令市民生活開支越來越高,或者搞出一條超支過百億但效能成疑的高鐵,又或者以制度暴力抹殺議會尊嚴,這班建制派似乎也沒有甚麼建設性。
當下香港更需要有建設性的建制派,因為政府只願意聽他們的意見。團結香港基金會由前特首董伯牽頭成立,但請不要忘記,曾蔭權和梁振英都曾是董伯手下的幕僚。如果特首不是一個比一個差,又怎會有人懷念董伯?董伯試圖置身事外,組織一班過氣政客和普通商人,說要團結香港,不但諷刺,更是有點不自量力。「建華八年」最成功的,只是團結了倒董力量,最後令董伯腳痛下台;團結香港基金會最成功的,也許都只會是團結倒梁力量。
李卓謙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