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民主黨中西區區議員許智峯為抗議區議會黑箱審批宣傳《基本法》撥款,在秘書處外靜坐多日,其後圖進入民政處辦公室,卻被指踢傷兩名保安員,惟最終被判無罪。議員抗爭由立法會推展至區議會,除了令市民留意到區議會意圖以公帑作政治宣傳,更了解到區議會在建制派幾乎壟斷的情況下所出現的不公。許智峯指,這些政治撥款鮮有會議紀錄供公眾查核,涉款數以百萬計,卻對社區發展無甚好處。他希望藉此引起外界的關注,並透過區議會選舉,着手改變區議員只是提供「蛇齋餅糭」的觀感。
記者:周詠雯 攝影:彭志行
雨傘革命後,一直有論述指民主需要深耕細作,許智峯認為區議員是其中一個可令民主遍地開花的途徑。對於現時區議會狀態,最令他不忿是某些地區團體向公民教育委員會申請撥款,「搞啲飲飲食食,最終講8.31、假普選係啱嘅」。
「普通市民心中(區議員)只係修橋補路,搞節目、畀優惠,但其實(區議員)可以做政策倡議同社區規劃。」許智峯認為市民對區議員觀感與實際有所落差,只因被某些議員寵壞,派錢、派食物、派禮物,令市民有既定觀感「區議員就係咁㗎喇」。他又笑言「搵民建聯咪去吓旅行囉,攞下佢啲糭囉,佢哋啲糭係靚過我哋㗎!」
除了撥款外,許指因區議會中有委員任區議員及建制派議員,立場與政府相類似,政府便會利用區議會支持政改、白皮書及人大8.31框架等議題,令區議會淪為橡皮圖章;亦因如此,佔少數的泛民主派區議員若想在會上提出有關免費電視牌照及平反六四等議題時,「佢(建制派)提都唔比你提議程」。
他續指,建制派議員經常向政府施以「小鬧大幫忙」的處理手法,象徵式「鬧咗」,實是不敢譴責政府不是,不像他們會在議會譴責政府、透過政黨或立法會議員約見局長討論問題,甚至在法庭作司法覆核挑戰政府不公決策。
許智峯最近經常在中西區不同地點開設選民登記街站,坦言自建制派議員在政改投票「甩轆」後,更多市民登記成為選民,揚言踢走保皇黨。「做咗選民投票意義大,可以真正參與社區,用小市民身份影響大政府」,除此之外,更是公民責任及公民醒覺。他認為去年雨傘運動反映市民需親自為不公之事發聲,而非認為建制派有所不足就只向親朋戚友抱怨,應以選票反映立場。
許智峯認為,現時香港已經踏入後雨傘及後政改時代,民主信念已經植根於不少市民心中,故現時需要更多人成為選民,實踐全民參與之餘,亦可以擴大公民社會力量,讓泛民主派及其支持者聯合這些力量,養精蓄銳等待下次契機對抗專制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