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8年 香港變成點?

回歸18年 香港變成點?

【回歸18年】
【本報訊】是過了18年,還是離「大限」尚有32年?馬照跑、舞照跳,掩蓋不到籠罩小島的光怪陸離,回歸後樓巿泡沫爆破一地負資產,生活要不燒炭要不咬緊牙關,沙士、金融海嘯,原來不及地產霸權crossover自由行,樓價谷底升完再升,基層時薪不夠吃一頓翠華下午茶餐;新一代失去皇后天星自豪身份,趕頭趕命申請前宗主國海外護照扮移民。
三任特首民望與面皮成反比,問責制換來醜聞一籮、開支10億,島民被迫上街,由貪生怕死平靜集會,到掟蛋掟樽掟路姆西,包圍佔領爆玻璃,捱胡椒頂淚彈受警棍,反國教撐港視越戰越勇,撐到最後佔領79日竟然還原基本步看似一無所有,惟有港人意識、公民社會從此抬頭,他們的家,叫香港。
記者:張嘉雯 譚靜雯

本土特色消失

內地同胞消費力驚人,自2003年開放內地自由行,國際名牌、大型連鎖店為分一杯羹,紛紛以天價搶舖。銅鑼灣、灣仔、旺角及尖沙嘴等地,街坊小店換成藥房及金舖,不少老字號在租魔肆虐下被迫結業。回歸後,殖民地標遭拆卸,記載了豐富殖民地歷史、港人集體回憶的中環皇后碼頭,2007年被毀滅。滿載港人生活文化的街道,也為市區重建悄悄地消失。昔日充滿特色的街道,被推土機毀滅,橫街窄巷消失了,換來是一式一樣的大型商場、連鎖店或名牌店。

觀塘市中心項目是市建局歷來最大型重建項目,5,000居民受影響,520間商舖因重建而結業。

皇后碼頭200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但政府堅持強行清拆,大批市民曾留守但不果。

中環天星碼頭滿載不少人回憶,但2006年11月11日晚上,鐘樓響起12下最後的鐘聲後就停用。

一直是香港印刷舖集中地、又名囍帖街的利東街於2003年宣佈重建,最後變成豪宅「囍匯」。

在廣深港高鐵工程範圍內的石崗菜園村被強行拆村,村民及保育人士發起一連串抗爭行動,但高鐵撥款仍在2010年1月通過。

有40年歷史的13座牛雜位於北角新光戲院旁最後分店,去年3月租約期滿結業。

示威由和平變勇武

由以50萬人上街不打爛一隻玻璃窗為傲,到遊行集會「唱k」、「散水」被視為左膠;由23條立法擱置、司長局長知醜下台,到苦行包圍高鐵撥款照通過,「我要睇港視」結果只能睇亞視,東北撥款你佔立會他乘亂「㩒掣」,狙擊衝擊佔領79日,8.31決定不動分毫。回歸18年,和平手段不得要領,本土派以武制暴抬頭,開啟示威文化新一頁。

2010年1月,一班反高鐵人士以苦行形式走遍五區。

去年9月底開始,大批市民佔領金鐘等地點要求真普選。

中港融合光速邁進

由自由之都到「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中港融合以光速邁進。2009年廣深港高鐵挾發展之名而來,落得超支203億兼通車無期苦果;傳媒媚共靠邊站,新聞自由暴跌至第70位;中小學生險遭國教科洗腦,愛港力、愛港之聲等親共組織冒起;7.1升旗禮現場異見者勿近,領導六七暴動楊光竟然獲授勳,21世紀香港似已跟普世價值脫鈎。

廣深港高鐵項目於2010年開始動工,但超支203億卻通車無期。

政府2012年圖推行洗腦國教,大批學生於9月罷課反國教。

管治班子不斷膨脹

97回歸時,特首董建華治下政府設13個決策局及兩個資源局;2002年,董建華推行官員問責制,決策局首長改以政治任命,11個決策局與3位司長合稱「三司十一局」。
2007年,時任特首的曾蔭權新增發展局,變成「三司十二局」;翌年增設兩層政治委任官員,包括副局長及政治助理職級,副局長月薪逾20萬,政治助理每人13萬「起錶」,每年額外開支至少5,000萬。
自問責制推出至今,保守估計總開支近10億元,「星級人馬」包括以名片代入息證明的蘇錦樑、騙房津罪成的麥齊光、經營劏房兼疑似酒駕的陳茂波等。
2012年在特首選舉中勝出的梁振英曾提出「五司十四局」構思,增設副政務司司長及副財政司司長,另加設文化局,商經局則改組為科技及通訊局和工商及產業局,但建議遭立法會否決。今年初建議再闖立會失敗,梁最終繞過立會,委任楊偉雄出任創新及科技諮詢委員會主席。

政府於2008年增設副局長及政治助理職級,圖為當年新上任的副局長及政助合照。

七一大遊行:
http://71.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