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資訊未如今天發達,國際大賽是大球會重點「選秀」時機,尤其來自東歐、亞洲的球員,單靠球探現場觀察,或幾盒低清錄影帶,怎及親眼看着他們踢球實在?最經典是96年歐國盃,殺入決賽的捷克即有尼維特去拉素、普波斯基投曼聯;98年世盃後有伊朗的馬達維基亞加盟德甲波琴;還有02年世盃後投奔歐洲的朴智星、李榮杓。
但千禧年後,資訊爆炸,各地聯賽或世青盃等青年國際賽隨時有直播,甚至搜一吓YouTube亦可盡覽無遺;加上歐洲放寬外援限制、歐聯擴充又讓大量「小國」球會參戰,像舒夫真高首次參加世盃時早已成名。大賽揀蟀?似乎已經out咗。
大賽閱兵最佳舞台
不過世事好得意,發展到某點又會返轉頭:當所有球員均在21歲便已是「星」,個個未捧過盃已被捧到上天,到底誰是真正球星?大賽又變成試煉最佳舞台。球員重要關頭的穩定性、能否應付壓力以至「孭起隊波」,無所遁形。今屆美洲國家盃,巴拉圭就打起了10號仔達里斯干沙利斯(圖),相信他很快不會只踢巴素利。至於八強出局的巴西,尼馬沉唔住氣搞到停賽固然令人失望;而事先張揚高價過檔利物浦的羅拔圖法明奴,首次於大賽入選國腳,適逢尼馬停賽更令他「孭」重飛;可惜四仗只入一球,令人印象最深可能是敗給哥倫比亞一役面對空門射失……紅軍迷咪詛咒我住!我啲眼光點同羅渣士比?應該係我唔識貨箒!
方栢翹
now足球評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