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王趙世光的兒子、中華國術總會總裁趙式慶,在發展局早前公佈的活化項目中,有得也有失。
趙式慶有份參與的大坑坊眾福利會,成功投得前身為「孔聖義學」的大坑火龍文化館標書,未來4年進行活化,2019年向公眾展示客家文化,失去的卻是景賢里項目,入標兩次,最後只能成為最後三強,未能達成活化心願。
趙式慶參與大坑火龍文化館保育,源自好友邀請加入,「從傳統武術嘅研習者嚟睇,客家文化喺香港最為豐富」;大坑中秋節慶、大聖劈掛拳等,對他來說全是寶。
做文化保育,當然要親身了解文化本源,趙式慶會不時往內地尋源,6月保育之行,便與本港客家師傅到客家源頭,「由江西、閩南、粵東、粵北山區開始,順住東江南下」,考察過程中發現,「(客家文化)功夫、山歌、飲食都失傳;我哋師傅同佢哋講客家話,已經好多人唔識聽」,「我哋去到當地,梗係餐餐食客家菜,但係師傅每餐都挑(剔),無餐正宗嘅!」
感慨內地客家文化失傳
感慨內地客家人的去客家化,趙式慶擔心香港也失傳,「香港得一兩間客家菜,呢代人或者會失傳啦」,他在火龍館引入客家菜廳,除了自負盈虧,也是保育,「要自負盈虧,靠博物館係冇可能嘅……做生意都可以做保育」。
餐廳會由專業團隊經營,餐具也特別講究,「客家人節慶要用八角形餐具,好有特色」,餐廳或會引入傳統客家陶瓷餐具,而裝修也有相關的客家題材,給人故鄉感覺。
景賢里也是趙式慶曾投標的項目,但日前再度流標,趙式慶對結果感失望,但他指現時由政府管理景賢里,也是對公眾負責的做法。
趙指香港民間團體做保育項目困難重重,政府部門關卡多、部門之間未能配合保育發展,指康文署、發展局及社區,都對保育未有統一的眼光,他期望有獨立機構,連繫保育團體及政府部門,減少行政上的溝通障礙。
■記者彭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