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丁山專欄中提到已作古的報人編輯專欄作家楊八妹即張寬義先生,不久前張的千金張嘉欣特邀幾位父親的老朋友茶敍;只因父親離去時她還小,這位孝女想從曾和她父親有往來的前輩們口中多知道一些當年的事,這令我十分感動;父親節前這是她懷念親人的一種方式吧。
她講起當年父親送稿時留她坐在車上等待的心情,在那個年代,煮字療饑的寫者送稿最苦,郵寄又怕失誤,更怕趕不上截稿時間,而那個年代連傳真都還未出現,更別說電郵。寫稿的人收入與付出不成比例,又寫又送,腦汁絞盡及時間自是苦不堪言,但不少同行也像張寬義一樣,克盡為人父親的責任,培養出優秀成材的子女,像羅孚、麥在田等前輩都是至死方休。
嘉欣出示其兄長的照片,眾人皆驚呼與乃父一個餅印呀,其實楊八妹的心血沒有白費,在天之靈足堪告慰。這位當年從澳門來港的新聞界精英,身兼幾份差事還要苦補英文,自學進修不輟,可惜天不假年,不敵病魔,離開人世太早。
一度和張寬義在報館及電視台朝夕相見,他圓圓的臉總是笑容滿面,還愛說笑話,聲如洪鐘,有他在笑聲不斷。
嘉欣的回憶中充滿了孺慕之思,成年的女兒,這些年中亦已為人妻、為人母,且是工作機構的女強人,父親的辛勞勤儉培養出一代代傳承,這是上一代新聞工作者默默的付出,無言的身教,我所認識的同行,幾乎個個都是好父親;人不堪其憂其苦,他們卻堅守崗位,數十年如一日,不僅他的子女親人懷念他,他的音容笑貌也常存老友們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