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
近年韓國服飾、網上代購等盛行,令I.T(999)經營備受挑戰。I.T市場推廣及國際業務副總裁鄭靜珊指,近期消費模式轉變令公司客源減少,但她認為時裝「永遠有個cycle」,只要公司「揀啱品牌」和做好服務,經營模式仍具競爭力。
記者:吳綺慧
去年I.T香港生意達36億元,按年保持平穩。不過作為消費者,不難察覺近年I.T減價「多咗又密咗」。去年I.T香港的賺錢能力明顯下滑,盈利按年倒退32%,利潤率由早年7%以上,降至去年度的3.9%。即每做100元生意,經營溢利只有約4元。
鄭靜珊坦言,近年韓風盛行,加上網上代購普及,目前逾四成生意來自國際代理品牌的I.T,的確面對客源減少的問題:「是很大挑戰,生意係難做咗。」不過鄭靜珊認為,雖然市場競爭加劇,但「百貨永遠有百客」,I.T是經得起考驗。「我地90年代創立izzue、b+ab,都試過生意唔好,每隔一陣同事就開始擔心:H&M嚟咗喇、Zara又嚟,Uniqlo平咁多……一開始港人可能會一窩蜂去買,但熱潮會過,其他衫亦唔會從此就無人要。」
鄭靜珊指,現時韓國衫、網上代購等為香港消費者的「新寵」,仍處於蜜月期,但時裝「永遠有個cycle」:「可能遲啲大家就會話,(韓國)東大門的衫來來去去款式差唔多,又或者質地「爭啲喎」;代購亦經常有size唔啱、錯款等問題。只要價錢唔係爭太遠,始終在舖頭買衫有得即刻拎走,係會開心啲。」
料租金續升 分店汰弱留強
面對潮流轉變,I.T近年亦引入不少新品牌應對,當中有韓國牌子。鄭靜珊表示,I.T堅持的策略是「保持對市場良好觸覺」,走多元化路線,讓客人有更多選擇,加強服務質素和顧客體驗:「例如店舖環境好靚、好舒服;售貨員服務好,有新貨又第一時間留畀你。要做好這些地方,讓客人心甘情願買你的牌子、會回頭。」今年零售市況艱難,鄭靜珊坦言目前經營仍「好辛苦」,由於歐元、日圓屢創歷史低位,公司要多做減價,以拉近與網購商品、水貨之間的價差。鄭靜珊預計,租金、人工等成本今年仍會上漲,目前的分店會「汰弱留強」,生意弱的會放棄,但如有合適位置仍會開舖,如近月在銅鑼灣翻新後的Fashion Walk,增設了3間新品牌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