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年輕化為了甚麼?(學民思潮召集人 黃之鋒) - 黃之鋒

政黨年輕化為了甚麼?
(學民思潮召集人 黃之鋒) - 黃之鋒

在政改落幕以後,公眾把焦點從街頭放回未來兩年選舉,先有陳健民教授呼籲泛民年過半百的議員「知所進退」,後有余若薇強烈建議派出年輕黨員參與新界東補選。不管好聽點說要培養政治人才,抑或現實地解決政黨青黃不接問題,世代更替必然是未來趨勢,相信也是各陣營在選舉標榜的共通點,可見年輕人接棒再度成為老一輩泛民的熱門話題。
不能否認,建制派比民主派更擅於進行世代更替,以上屆立法會選舉為例,以不足40歲之齡當選的泛民僅得郭榮鏗一人,但建制派陣營則有李慧琼、陳克勤、鄧家彪和何俊賢;當建制派最大黨(民建聯)的主席是41歲李慧琼,民主派最大黨(民主黨)的主席卻是63歲的劉慧卿,兩者年齡差距大概能以「劉慧卿做得李慧琼阿媽」概括之。
然而,不論黃絲還是藍絲,相信也不會覺得民建聯工聯會比民主黨更貼近年輕人的思維,我想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未有回答為何議會需要年輕化,或對取代舊有泛民的少壯派有甚麼期望。
談到年輕化的好處,大家自不然把年輕人沒有包袱和為議會帶來朝氣等空洞的說法掛在口邊,實際在公關策略上的確較易爭取選民支持,但若果泛民少壯派參選以後,在議會內外爭取民主的思維和策略沒有絲毫改變,立場、綱領和手法上也與自己黨內的元老一模一樣,我只擔心今天傳統泛民與街頭抗爭切割,於議會抗爭寸進尺退,如聲言發動不合作運動,卻不願以拉布阻撓水炮車撥款等狀況,只會繼續維持不變。
投入選舉爭奪議席,在議會裏寸土必爭無誤,但若果泛民換血以後,除了平均年齡下降和改善公關形象以外,也沒有呈現他們與黨內前輩在投入民主運動裏的不同之處,結果所謂的年輕化只會是舊酒新瓶和換湯不換藥。
其實若然年輕與否真是投票的主要考量,那也許支持民建聯便是最佳選擇,反正他們憑着選舉機器,進行世代更替的成效也比泛民好得多,但我們今天期待泛民年輕化,其實說到底根本不是年齡問題,而是我們渴望在下屆選舉進入議會的泛民少壯派,相比起他們的黨內元老更能革新爭取民主的策略,為當下民主運動的困局帶來改變。
留意那些尚未擔任立法會議員的少壯派在過往兩年接任黨內副主席、中常委、總幹事和秘書長的職務,便能約略推斷各黨下屆參選名單,到底他們與老一輩泛民有何差異或過人之處,現階段恐怕也不得而知,但在追捧年輕化的浪潮裏,我只知道年輕與否從不在乎年齡,而是在乎心態與理念。

黃之鋒
學民思潮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