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情:治療的手 調解的心

醫護情:治療的手 調解的心

醫生的天職是救急扶危,好讓病人康復出院,或對晚期病者紓緩治療。時移世易,現代醫生要掌握的已延伸到「醫治有時,安慰有時,調解有時」。一天正想放工之際,收到病房護士通知,一位醫生被7名家屬「圍住」,情況危急,我這個調解學員又要出動了。
病人是一名老婆婆,家人非常不滿醫生不准為婆婆餵食,醫生跟言語治療師堅持婆婆要插胃喉,家人認為只讓婆婆吊鹽水是不夠營養。有點不知所措的醫生,重複地說是為婆婆着想,三餐餵食可能會令婆婆「鯁親」。

醫生與家屬各有顧慮

調解首先要知道立場背後的需要、關注與恐懼,醫生的關注與家人的需要都很清楚明白,要做的便是找出大家都能接受又安全的方案。首先是醫生的關注,婆婆不是所有食物都不能吃,糊狀食物便相對安全,但每次要少量試。至於家人的需要,他們擔心婆婆不夠營養,同時想盡點孝心,亦無可厚非。
我提出一個方案給雙方考慮,可以由家人給婆婆試餵,但必須是糊狀食物,每日有需要像幼兒般小心餵八餐,以策安全。家人若做不到或婆婆仍吞咽不下,就只能揀吊鹽水與插胃喉。家人一口答應,我們就此決定,年輕醫生仍需時間消化解難技巧,但談判總算有成果。果然有這麼大的家族,一日八餐全無人手不足問題。婆婆留院一星期康復出院,還送上感謝。
社會越變得複雜,人際關係越容易出現緊張與爭執,醫患關係,也不能例外。現代醫生領會到「治療的手、調解的心」,相信可對社會和諧盡點綿力。
逢周一刊出

撰文:大埔醫院內科呼吸及康復專科醫生馬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