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直資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2011年起開辦國際文憑預科課程(簡稱IB課程),出過不少狀元,但近日遭家長批評師資、學生質素變差,質疑貨不對辦。有該校家長昨投稿《蘋果》網上論壇,指該校近年資深老師嚴重流失,新聘的外籍老師無專業水準及熱誠,更打壓敢言學生,校方卻冷待投訴,質疑校方為賺錢犧牲教育質素。
記者:彭美芳 朱雋穎
署名「一群憤怒的家長」昨日以題為《勿葬送聖保羅百年基業》投稿本報網上論壇,用辭嚴厲,批評聖保羅男女中學的IB課程管理不善,指有現職外籍教師教學不認真,不願改功課,無經驗、無專業水準,亦欠教育熱誠,甚至對敢言學生「訓話恐嚇」,甚至在上課期間「玩平板電腦,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
校方未回應
文章又指摘校方對家長的投訴敷衍了事,「若校方以為隨便給我們一個外籍面孔,學生家長就會不辨是非,喜上眉梢,根本就是低估了聖保羅家長和學生的質素」。文章質疑,校方收取高昂學費,卻非「一分錢,一分貨」,「學校似乎日漸為賺錢濫收學生,令程度極之懸殊的學生被迫一同學習三年,所謂的入讀前面試根本完全沒有效篩選機制,形同虛設」,促校方反省。校方至截稿前未有回應。
劇作家莊梅岩為1996年畢業生,她在學時仍未有直資制度及IB課程,但坦言對直資制度感憂慮,「好似要有錢先會有優質教育咁,好討厭呢種風氣」。她說在學時遇到的老師都優秀、有熱誠,「外籍老師好有料」,尤其記得老師那種不問階級貧富,一視同仁的態度。她認為自己入學時英文能力較遜色,校方會安排免費補習班,助學生跟上進度,即便入學時程度參差,也能補救。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認為,有很多學校開辦IB課程,對師資有一定要求,難一概而論,盼校方盡促回應。他認為教育並非純粹的消費行為,辦學者有其原則及宗旨,「可能校方係有教無類,唔一定只收好叻嘅學生」,若家長對學校的手法不滿,認為達不到其期望,雙方應好好溝通。
去年IB放榜,聖保羅男女中學有23名修讀學生,其中1人考獲45分滿分,整體六成人40分以上。該校今年申請加學費5.8%至5.5萬元,是繼2009/10學年加費8%後,再度加費。校方在2011/12學年至2013/14三個學年,錄得70萬至560萬元赤字,需加學費增加儲備,以免違反教育局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