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港人瘋台灣,除了迷上台灣的美食、人情、民宿和流行文化外,面對中共的進逼,台港雙方更是感同身受。
港台兩地的公民社會交流從未如此親密過,我們先為太陽花運動成功令國民黨政府擱置服貿條例振奮,他們亦為我們未竟全功的雨傘運動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感動。有人開始借鑑台灣民主化作為香港的學習對象,或者今天香港跟當時台灣無論在國內和國際條件已經大不相同,直接的對比並不適當。但讀一書三冊的《百年追求》了解台灣一百年的民主化歷史始終是振奮人心的,它教我們不要忽視個體努力的重要性。
有台灣教授說,年輕人讀完《百年追求》的反應是:「某某某現在很糟糕,想不到以前那麼厲害!」在台灣,那個某某某可能是今天位高權重卻貪腐無比的政客,三、四十年前卻是黨外勢力的中堅分子,身先士卒被國民黨折磨得不似人形。這句話放在香港也很適用,我們這些八、九十後常抱怨上一代的泛民很窩囊,甚至提倡「民主回歸」、賣港,搞到今日香港雞毛鴨血,的確當年他們是進步的社會勢力。我得承認,其實我們對香港的歷史,甚至是近如七、八十年代香港民主運動的歷史,了解不多。
但不了解歷史又如何前行?《百年追求》一書三冊,涵蓋台灣由日本殖民地年代至民進黨成立並成為合法政黨的百年民主化動力。書雖厚,三位作者的功力,卻讓讀者手不釋卷,一些面對國民黨的衝突場面甚至有緊湊的電影感。
更重要的是,《百年追求》刻意淡化當權者的角色。一些研究台灣民主化的人,將台灣民主成功視為蔣經國的恩典,甚至將建立民主視為蔣念茲在茲的大業;一些則把李登輝稱作民主之父。作者指李登輝也曾提醒大家,自己是獨裁者蔣經國的優秀學生;而蔣經國掌權以來掌握龐大的情報系統,直至民主化不久前仍有不少人因為追求民主自由而入獄甚至喪命,將台灣民主歸功於他更是不可思議。
於是《百年追求》書寫的,是數百個甚至數千個在這一百年間,為民主人權奮鬥的個體。為了突出這點,書中少講理論,反而多個角色穿插出場,而且把他們的個性和作為都描述得有血有肉,難得的是處理這麼多人物卻不紊亂,沒有失焦,反而襯托出焦點:宏觀而言,民主化的浪潮在國際間似乎是勢不可擋,台灣的外交困境令當權者需在黨內尋求合法性,令當權者讓步成為合理選擇,但若沒有人一直為民主自由挺身而出,奮力對抗,獨裁者亦不必選擇開放政權。
經過「百年追求」,我們所愛的台灣今天是有禮、清潔、文明和開放的,而這些好處從來都不是沒有歷史的代價。台灣友人告訴我,在台灣市中心就有幾個當年白色恐怖受難者的亂葬崗。
今天香港人神往的台灣,就是這些因言論和思想而獲罪和犧牲的靈魂有份建設,除了享受台灣的美食和人情,我也感念他們提醒半個世紀後的香港人,每個個體追求民主自由需要的勇氣和意志。
何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