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教路】
早產嬰兒若被診斷為發展較慢,家長不必過份擔心,因為配合物理治療,能針對訓練較弱的肌肉,鞏固動作發展。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物理治療)邊慧敏教路,透過一些簡單動作,家長可在家中為早產子女加強鍛煉,能加強屈肌發展。
早產嬰兒足磅出院後,仍要定期覆診跟進身體各部份的發展進度,若被評估為發展遲緩,會轉介物理治療師跟進,透過專門針對弱的肌肉做訓練,加快發展,一般2至3周已見進步。
招募未足月嬰研究
邊表示,父母可在家中為早產嬰兒加強練肌,例如捉寶寶雙手做開合掌動作,或高舉玩具吸引寶寶舉手,「開頭屈力弱,未必夠力舉,咁家長就要用手幫幫佢」。嬰兒側身躺床上,則同時運用屈肌及伸肌,「住醫院因為儀器位置,BB個頭好多時慣性側埋同一邊,頭骨長期受壓會扁咗咁,要側向另一邊平衡番,如瞓着幫佢轉一轉,或者放玩具喺另一邊吸引佢轉身玩」。
不過香港缺乏早產嬰兒動作發展研究,她正與威爾斯親王醫院合作,研究30周以前出生的早產嬰兒動作發展與足月嬰兒的分別,以及其頭和身軀控制與動作發展的關係,希望從中找出影響早產嬰動作發展速度及質量的原因,「搵到原因就可以針對去治療」。研究現時仍招募未足月30周出生的早產嬰兒,研究人員會從更正年齡4個月大開始跟進至12個月,其間會定時進行檢查及發展測試。
■記者嚴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