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愛滋.知愛》系列,蘋果動新聞和慈善組織「關懷愛滋」合作,將十位不同作家(包括柳俊江、鄺俊宇、邵家臻、健吾、葉志偉、葉念琛、鄧潔明、林日曦及葉念琛等)撰寫的愛滋病真實故事,用動畫形式呈現給大家。
第七集:愛的隱瞞 提心吊膽十八年
節錄自:《有一種愛,叫隱瞞》-邵家臻
如果你知道forget裡頭有get,lover後來還免不了over,就算是friend最後還是end…那麼believe當中有個lie,也不為過。
大埔的寧養中心醫治我的身體,是我第一個恩人。如今中心關閉了,修女都回英國了,我仍然與修女保持通訊。而愛滋病基金會,算是我第二個恩人。當時經濟困難,捉襟見肘,我向基金申請經濟援助,他們即刻批了千多元,我攞住錢,當場就喊。第三個恩人,是關懷愛滋。幾十歲人,我第一次明白甚麼是無微不至,甚麼是備受尊重。當時的CEO Loretta還是個小妮子,不知是否對當時香港社會的歧視問題太厭惡,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竟然找著我來做拍檔—又鼓勵我搞病人互助組織,又邀請我成為董事局成員,又讓我參加社群策劃會議,最最最麻煩的是,她找我去波蘭、洛杉磯、北京開國際會議。我目不識丁,遑論英文。結果,有勞了Loretta。在波蘭華沙的愛滋病病人的工作會議上,Loretta充當了三小時的即場翻譯,對,是三小時。加上我耳朵不好,這幾小時的工作,真是要命。任憑我多次叮囑已經沙啞的Loretta要休息,我聽少一句半句、一段半段,真是沒有大所謂。Loretta仍然絮絮不休地一字一句翻譯下來。那一刻,我知道,愛滋病人不單是要被醫治,還是要被尊重。
其實愛滋病三個字,不單是香港社會的忌諱,也是我這一輩人的忌諱。嚴格來說,我們沒有為它命名—頂多有時叫它做「呢個病」,不過更多時候,我們根本不會拿它來討論,太敏感了吧﹗至於我們,有時叫病友,有時叫patient,有時叫member,名稱真是沒有所謂。年輕一代的病友有個潮流稱號,將「呢個病」叫做「Po仔」。顧名思義,是Positive的意思。而positive即是HIV positive和I’m positive。陽性反應加上正能量,好玩得來又有苦。是苦中作樂,抑或是樂中作苦,老實說我沒有深究。
我只知有「呢個病」的人愈是落寞寡歡、跼跼獨行,愈想被人傾聽、被人記得。難怪「呢個病」裡頭總是有很多故事,而我們也成了半個說故事的人。雖不至於坐擁舞台,肆意告白,但我們的確想做那個「被記住的人。有些人想被人記住,用上了「漂亮但空洞」、「情感澎湃到濫情」的方法,各種各樣的情緒語言到處流竄,反而那些本來需要細嚼的議題就不了了之。
至於我的和I’m positive,就是用「化境」跟「最寂寞的病」相處。
故事完整文字版收錄於「關懷愛滋」系列小說《十愛》
有關愛滋病的更多資訊,可到「關懷愛滋」網站:www.aidsconcern.org.hk
或Facebook專頁: www.facebook.com/aidsconcern參閱。
【愛滋.知愛】系列重溫:
病人相扶持 感動結成夫婦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613/19183034
愛滋感染者的生育 每一個明天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614/19184041
化妝師沉淪毒海父母助改過自新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620/19191760
不安全性行為惹禍 化妝師染上愛滋病毒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621/19192781
愛滋病見真情 感染者風雨逆行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622/19193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