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新聞報道:「六十老翁登山失足獲消防隊拯救。」
閱後即時怒上心頭憤憤不平,原因絕對跟失足無關,而是區區60壯年竟被稱為「老翁」!身邊眾多好友不乏60過後,我們一起打球食飯喝紅酒,人生可以有多精采,這群朋友便有多精采,怎可因一個數字而被灌上「老翁」之名。
先從世界衞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找年老(Elderly)定義,發現他們也不會直言某一數字,而是推推搪搪地說定義較隨意,可以按時代地域而改變,比方說遠在1875年的英國,50過後便是老邁,而到了今天的英國,65歲才是退休年齡。相對之下,今天的非洲仍以50到55歲界定年老。
顯而易見,最彰顯年老定義的不外是國家的平均年齡和平均死亡年紀,以日本為例,國家平均年齡是46歲而死亡年紀則高達84歲,那麼60歲也尚算年輕。相對之下,非洲烏干達(Uganda)國家平均年齡只有15歲,而死亡年紀是52歲,60歲便算超級老翁。香港這小地方在全球排行第三平均生存年齡達81歲,就是說要當上六十老翁21年之久才可死掉。
既然年老的數字定義是隨意性,那麼醫學上又以何為準則?常聽見病人家屬說:「爸爸的年紀大,不想打化療,醫生你想想辦法?」那醫生便說:「你爸爸年紀跟我差不多,你說我不可以接受化療嗎?」事實上以往科研為求方便曾把年老不適合治療定為70歲,但經多年研究後才發現年齡數字跟治療結果並非時常掛鈎,最重要的是病者的Performancev Status(可譯為性能狀態),用港式廣東話繙譯就是「睇你有幾Fit」,臨床上醫生會以ECOG Performance Score作評估,最Fit是零級而接近死亡是第5級,中間位置第1級代表可以做較輕可工作,第2級代表仍可正常行動但失去工作能力,第3級是勉強可以自我照顧但大部份時間需要休息,第4級則是完全失去自我照顧能力。病人若在第2級或以下,接受化療大致上沒有太大風險。
年齡不外是數字,惟能力表現才是年老的真正定義。
後記:5月25日看這段新聞特別憤怒,皆因剛過生日,又大一歲,數字上更接近老翁年齡。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