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15年前今日,期交所、聯交所合併成港交所(388)上市,曾出任港交所主席7年的夏佳理向本報表示,回顧任內難忘事,要數在金融海嘯時依然成功游說海外企業來港上市,及完成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
記者:黃翹恩 石永樂
夏佳理本職為律師,70年代曾加盟新鴻基證券,於金融業算是半途出家,由2006至13年出任港交所主席。夏佳理於港交所15周年酒會向本報表示,回憶任內最大困難,在於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需外訪游說海外企業來港上市,尤其對美國企業而言,「紐約(交易所)排第一,唔知邊個敢認第二」。香港如何與美國爭奪公司掛牌,「難度比較高」,但「唔做唔知」。
他向外商解釋,亞洲市場在零售、品牌等方面潛力龐大,加上香港具中英雙語優勢,作為跳板打入大陸市場,在港交所掛牌儼如免費賣廣告。英美保險商保誠(2378)及友邦(1299)分別在2010年掛牌,夏佳理退休時曾表示是其得意之作。對於2011年爆發的民企風暴,有投資者血本無歸,他則形容為「不幸事」,籲投資者提高警覺。
高價收購LME惹爭議
另一件褒貶不一的任務,為港交所於2012年6月以166.73億港元(約13.88億英鎊)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作價為當時LME的歷史市盈率180倍,市場譁然,甚至懷疑港交所背負政治任務。夏佳理承認當時的作價「爭議性幾大」,坦言是他任內印象深刻的其中一仗。
夏佳理出任主席時,行政總裁分別為周文耀及現任的李小加。李小加2009年離開摩根大通,走馬上任港交所行政總裁,毅然接手收購LME及自2007年已開始構思的滬港通兩件熨手山芋。
夏佳理指,作為市場監管者,花上數年才認識交易所操作實屬等閒,但李小加當時監管機構經驗尚淺,卻能與新舊班底合作,隊形有效率。如今滬港通、LME發展成港交所近年代表作,夏佳理自然不吝讚賞,「管理層肯接個波,我都好欣賞,尤其是李小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