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申報,我不是天生就是個shopping精。
我前半生都像普遍的男生一樣,討厭逛街。年輕時每次被女朋友拉上街,總覺得無聊,我不是吝嗇要給女友埋單,而是覺得作為一個創作人,真正的工作應該是吸收和創作,這個比浪費時間去閒逛來得重要。所以我寧願在茶餐廳坐下來看書或寫一篇短篇小說,讓女友逛個三小時。即使後來結婚了,仍然習慣如此。
當然,我也會買東西,但都目標明確,我要買一雙鞋,就直接到一家店看,也從不會試上超過三雙;或是試了一件衣服,剪裁合身又喜歡的,便直接買幾件不同顏色的,盡量把時間省下來。也因為怕花時間去挑,所以多選同類產品中價錢較貴的,因為我覺得要是這樣仍能在市場上生存下來,必有其優勝的地方(當然後來我發現這不是定律喲)。
McQueen逝世契機
但五年多前,有天在報章看到大篇幅報道英國時裝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在寓所內自殺的消息後,我發現我對McQueen了解不多,於是在網上隨便搜尋一下,才知道原來自己不經不覺間,已喜歡上他不少東西,就像那個人體胸骨的行李箱,有次偶爾在雜誌上看到,就喜歡了(不知道甚麼原因結果沒有買下來),還有那對老是讓模特兒掉下來的奇怪高跟鞋,總覺得他跟瑞士藝術家HR Giger之間有着某種形式上的相通。我還在網上看了一些McQueen的年度時裝show,實在令人讚嘆,它不止是個商品發佈會,更是一個結合了服裝、音效、舞台設計和裝置藝術的綜合作品。
我覺得很遺憾,沒有在McQueen生前對他的作品有更多了解。有天跟念藝術的太太聊起,她告訴我她一直很欣賞McQueen的作品,而她認為我不大認識McQueen,正正因為我不逛街。回想起來確實是這樣,書本或電影固然是藝術傳播的一個媒介,但許多創作人不一定要把他們的創作化成文字或影像,也可能會把他的思考變成有實際用途的產品,就如一件衣服、一張椅子,甚至一個螺絲批,或是生活上的應用品,更是創作人對世界需要的一個反饋。
百貨公司也是個讓你花錢的地方,它是一家人類智慧美術館,展示了當代生活藝術家對城市人在生活細節上遇到的問題所衍生出來的工具。從來家長只會帶孩子到美術館或博物館參觀,沒幾個願意主動帶孩子逛百貨公司,因為在美術館看到的東西,都只能欣賞和讚嘆,最多也是買張明信片或小小的紀念品;可是在百貨公司裏,所有展品都是待價而沽,這可能是在自找麻煩。
旁觀者變化購物狂
因為惋惜對McQueen的了解不夠,因此當太太去逛街購物時,我開始主動參與,不管是家具、廚房用品或男裝女裝等,我都沒所謂,就陪伴在旁。剛開始的時候,太太還是有點不習慣,老是懷疑我在監視她花錢的額度。其實我並不關心這個,我樂得把每個東西都拿起來看看,嘗試尋找它們當中的微細分別,為甚麼某個女裝品牌的鞋會比較好賣?為甚麼人人都爭着試某個款式?找到了差異,就能了解當代人的喜好。
碰到不認識的品牌,我就問太太,要是她也不熟悉,我就上網搜尋,漸漸我變成了一個很喜歡逛街的人,喜歡程度甚至超越了太太。因為逛多了,就不可能只當旁觀者,正如長期留意樓市股市的人,不可能不入市一樣。
結果,我開始了我病態購物狂的人生。
攻略成功超乎預期
近年日圓匯率偏低,每次到日本都好像不買就對不起自己,我甚至研究在購物時如何以最短時間得到最大的效果。當然,我也會享受閒逛的樂趣,但我提議所有購物狂入門新手,在每次行動前,挑幾家重點要逛的店,然後花幾分鐘時間,在網上搜尋那家店新一季到底有甚麼東西,選定幾個目標,進去時就不會漫無目的。畢竟想用最少時間逛最多地方,就必須當機立斷,要是直覺認為店內沒甚麼值得買,就得趕緊抽身,正如打麻雀的時候,拿了一局只是雞糊的牌,就別妄想能糊出十三么嘛。
這星期要到日本工作,當中有一天空檔,因為過往的經驗,我發現旅行購物最大的問題,就是開始了瘋狂購物團之後,得提着很多東西繼續逛,這會減低購物慾,過去每次買到一半,因為東西太多走不動,最後都選擇回酒店放下東西,可是回到酒店,就懶得再出動,結果每天的shopping就變得只有一個上午。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於是我租下一輛車,讓它跟着我購物,這樣就能增強戰鬥力。結果一天下來,逛了十多家店,每家或多或少有些斬獲,從幾張貼紙到花瓶衣服,甚麼也有。在回到酒店、職員替我把東西從車上搬下來時,我自己也給嚇一跳,戰利品竟堆滿了兩個酒店的行李推架,也不禁要拍張照片留個紀念。而最驚訝的是,原來當中太太只佔其中半袋。我和太太看着這兩個推架,沒多久太太緩緩的跟我說︰「你真的太能買了。」
好吧,我承認,我是徹底成為了一個病態購物狂。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撰文:彭浩翔
祖籍番禺,生於觀塘。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演員及藝術家於一身之處女座。尚且幹活,只為供養其網購血拼及極限運動。
本欄逢周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