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籽:揀啱活動】
那天早上,我走進了一家幼稚園,發現一群小朋友聚在一起念念有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念着一首又一首的唐詩,每念一句,這班小人兒就耍出相應步法配合。他們不但馬步紮得穩、而且揮出的每一拳都強而有力,人仔細細,氣勢非凡。以為這是學校的中文課或體育課?錯了,其實是一名習武之人義務教他們自創的「詩詞功夫」。
習武之人最講求禮儀,上課之初,每個小孩都需要先用左手包着右手拳頭敬禮,繼而立正、收腰、開馬(紮馬),導師余榮森問:「學功夫精神是甚麼?」12個小孩精神抖擻地大聲回答:「照顧自己,幫助別人!」課堂隨即展開。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他們用作熱身的詩詞,他們邊念邊耍出一個弓步(前腿曲後腿直),轉身改為四平步、然後蹲在地上紮馬,再轉身立正舉起左手朝向天,嘩,好有氣勢。詩詞和功夫,兩者風馬牛不相及,到底為何要將它們結合在一起?
妻生死經歷 成動力
36歲的余榮森,學習武術和功夫已經25年,正職是採購經理的他,十多年前開始在武館教武術,但學生全都是成人,一直希望將該門藝術推廣至小孩,靈機一觸,想到不如將詩詞融入功夫,吸引小孩之餘,更有教育作用。但卻被友人一大盆冷水照頭淋,笑這只是場「馬騮戲」,余榮森為此低落過、放棄過,但太太的經歷卻令他振作起來。
2009年,他的太太Sukie懷孕期間被發現心臟的大動脈血管比正常人脹大,需終止懷孕,做換心手術後植入了金屬心瓣,除終身要服薄血丸外,還不適宜再度懷孕,因為薄血丸會導致畸胎,而且懷孕會增加心臟負荷,會隨時爆血管猝死,全球並無成功懷孕的例子,但一直渴望做媽媽的Sukie不理旁人反對,決定「博一鋪」,選擇卧床四個月,透過接駁機器來稀釋血液,取代服食薄血丸,最後再度成功懷孕,五年前誕下女兒,成為全球首例。太太在死亡邊緣誕下女兒,做出創舉,余榮森難得當上爸爸,更加覺得要教好下一代,決定不再理會別人的閒言閒語和奚落,籌備自己想做的事。
眼見現今社會太複雜,余榮森覺得應該要有個角色從旁指導,培養小孩的品德教育,於是決定從自己專長的功夫入手,更特意為此去考取兒童體適能教練證書。
傳統的習武之人都很內斂,揮拳時不發一言,極為嚴肅,但他卻將這門技藝變得生動有趣,將有教化作用的詩詞混入其中,他不是讀文學出身,詩詞歌賦非他強項,為了設計課程,他特意跑去買一大堆文學書,自行研究每首詩詞的背後意思,他所挑選的詩詞都比較淺白,而且設計了一套簡單易明的動作和故事相配合,靠刺激左右腦去記着文字和動作,好讓這班只得四、五歲的人仔,既可明白詩詞含意,同時又能學到功夫,如駱賓王的《詠鵝》,「曲項向天歌」一句,他就設計了雙手合十,向前上方舉起,模仿鵝的嘴巴,最後一句「紅掌撥清波」,則雙手前後撥動。
春風吹又生 站起來
另外,他所挑選的每一首詩詞都有寓意,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枯萎的草會變成養料,滋潤其他草,正好鼓勵小孩遇到挫折時不要哭,應該像草一樣,吸取教訓,不再犯錯,最後一句「春風吹又生」,他特意設計了一個模仿超人的動作,勉勵小孩不要退縮,遇到挫折要重新振作站起來。
余榮森說,詩詞結合功夫有助強化小朋友的記憶力,通常一個K2學生只需要45分鐘至一個半小時,就能牢記一首四至八句的詩詞及動作,他謙厚地表示不是想稱讚自己教法成功,也不敢奢望單純靠幾首詩詞就能令小孩培養出良好的品格,但相信至少會令文學和功夫在孩子們心中留下烙印,陪伴成長。
余榮森為《詠鵝》一詞設計了一套既形象化又簡單的動作,小孩很容易就記着。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黃子配
攝影:徐振國
編輯:黃仲兒
美術:黃創泰